慕德芳
摘要: 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者,是我國實現科教興國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他們的思想狀況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能否順利發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任務繁重而艱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影響當前大學生思想變化的主要因素和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積極探索“以人為本”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
隨著我國高教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日益復雜,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理念很難適應當前大學生思想發展形勢的需要,必須在分析和了解影響當前大學生思想變化的主要因素和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的前提下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進行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的創新。
一、影響大學生思想發展變化的動因
由于社會時代大背景的不同,每個時期的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都深深地打上了不同時代的烙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表現出政治立場鮮明、信仰堅定、艱苦奮斗的特點,具有強烈的愛國、奉獻、犧牲精神。改革開放后,尤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中,作為青年特殊群體的大學生思想的變化,特別是政治思想的變化,非常生動形象地反映出我國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的時代風貌和高等教育的成果。綜觀影響大學生思想發展變化的因素,我認為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相對穩定又復雜的國際和國內形勢
近年來,國際形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在頻繁交往的全球文化中,維持傳統與開創現代觀念并存,呈現出保守性與開放性的碰撞。大學校園是各種思想相互交匯并摩擦出火花的地方,各種思潮在此相互碰撞,在對待保守與開放之時,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思想道德素養的考驗。青年學生是感受時代脈搏變化的最敏感群體,他們對吸收外來文化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實現了思想認識領域的撥亂反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隨之展開。這一時期,大學生在政治思想上的明顯特征是反思“文革”和反思歷史,在對社會政治關注的同時,也產生了對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對馬列主義認識的模糊甚至質疑,一部分學生產生“三信”危機,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沖擊。在道德面貌上,盡管在校大學生存在著經歷和年齡的特殊性、道德認識水平的差異性,但總體上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及集體主義價值觀表示認同。
(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根據美國學者馬丁·特羅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指標,則可以將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他認為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時,高等教育就進入了大眾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也未能例外,改革開放以后,伴隨中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及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政府既沒有能力,更沒有必要繼續包攬整個高等教育的全部事務和費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時期。然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使得高校教育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一方面,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擴展的方向、途徑和方法與社會的期待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距離。許多人認為,高校擴招和走向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政府、高校和考生“三贏”之舉,政府和高校努力想辦法擴大招生數量,提供更多的入學機會,定能得到社會和考生的歡迎。殊不知,社會和考生的需求是有特定指向和具體對象的。另一方面,高校的培養模式和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不能跟上大眾化教育的要求,比如,在學校類型與規模上,盡管精英型高校仍占主導地位,但學校類型的單一性已不復存在,類型的多樣性已成為基本的特征,與此同時,院校規模普遍擴大,大型化運動方興未艾;在教學形式上,正在由學年制為主的教學管理形式過渡到由學分制為主的教學管理形式,班級講授與討論早已取代個別教學指導成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等等。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這些變化都與學生密切相關,必然影響到大學生思想的變化。(柯森.高等教育大眾化初始階段的過渡性及其現實意義)
(三)信息網絡化對大學校園的沖擊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高校已經成為網絡社會發展的前沿,這一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沖擊和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大學生作為接受信息最快的群體,他們的網絡生活也就給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而現在大學生所面臨的網絡環境一方面是網絡的虛擬性。大學生在網上交流的時候,不能確認對方的真實身份和真實情感,由于網絡的這種虛擬性,網絡的監督與自控程度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另一方面是網絡的復雜性。網絡上的內容千差萬別,上網者的素質參差不齊,目的也難以了解,在這種環境下青年大學生容易被不同的價值文化所迷惑和影響,很難有判斷是非的鑒別能力和從善棄惡的選擇能力,從而喪失目標、動搖信念、迷失方向。從這個角度講,信息網絡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發展變化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二、“以人為本”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如上所述,由于社會大背景的變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必然會表現出自身的特點。思想政治狀況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認同社會主義道德標準,肯定集體利益,但是價值取向功利化,責任意識淡??;自我期望值過高,踐行能力弱;時代危機感強,自主學習意識淡?。粋€性特征強,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弱。大學生這些新的思想特點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臨更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落實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認識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走近學生,貼近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仍然是最重要的任務。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幫助和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將其分解為具體而有層次的階段性學習計劃。當前高校學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轉變教育管理理念,樹立服務意識,引導大學生把學習和成才結合起來,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國的命運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傳統的大學辦學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為單純地灌輸,對學生進行嚴格規范的管理,缺乏對工作對象的了解和尊重,往往導致學生情緒上的對立,無形中在雙方之間筑了一道墻。因此,要適應新形勢高校的發展,必須變管理為“服務”,了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是什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思想政治上實現教師為主到學生為主的轉變。
(二)激發學生樹立自我管理的理念
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中要調動學生自身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工作,改變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處于被動的地位,以利于消除大學生對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實現其自我管理。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更新觀念,明確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并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即學生的自我管理有清晰的認識。學生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扮演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雙重角色,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自我管制和自我約束能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也會明顯增強。其次,現有的家庭教育與基礎教育模式限制了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空間,社會結構與社會節奏的變化使家長與孩子、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機會減少,因此,學校需要把自我管理的理念傳遞給家長,使自我管理的重要意義與作用真正地印入家長們的內心,從而使其替代長期以來對學生過分照顧和包辦的教育管理觀念,給學生以相對自我和自由的空間,使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和關懷下健康成長。
(三)樹立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要真正走向有序、規范、科學,必須實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推進教育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依法治校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些基本條件來促進其實施或者說保證其實施。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發展使得大學越來越成為沒有“圍墻”的校園,大學生之間、大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權利和利益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不斷產生大量民事關系和新型權利義務關系,而這些問題在法律的基礎上綜合應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手段才能得到調整和解決。目前,很多高校的學生工作制度還存在大量空白點,臨時性、應激性的通知和規章制度并存,規章制度缺乏應有的權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存在缺乏法律意識的現象,因而,要切實推動依法治校工作的開展,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培養管理者們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行政的意識,充分發揚民主,自覺維護各個群體的利益,自覺地接受法律法規的約束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從而依法依規對學生進行管理。
高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門應用科學,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一切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本,不斷樹立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加強依法治校,做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人性化,才能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丁原洪.國際形勢發展的特點和趨勢[J].國際問題研究.
[2]錢軍,楊治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狀及其影響分析[J].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3]王樂相.以學生為中心談高校學生管理[J].價值工程,2011,3.
[4]薛愛英.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分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5]丁建.以人為本理念與學生管理工作[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3,(2).
[6]張煥華.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探討[J].管理科學研究,2010,(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