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
摘要:學校的管理,核心是教學管理。強化教學責任與教學常規是教學管理的根基行為,優化教學主體與教學績效是教學管理的重心所在,致力成果轉化與管理創新是教學管理的提升舉措,形成教學自覺與教學文化是教學管理的至善境界。
關鍵詞:教學管理;教學常規;教學文化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6-0011-03
學校的管理,核心是教學管理,一流的教學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品質和品位的前提。在深入相關中小學聽課、查閱備課筆記和作業批改情況、進行師生問卷調查、召開師生座談會、察看校園環境等的基礎上,我們認真梳理和思考,借鑒先進的教學管理理念和實踐,引出了教學管理層次的思考,產生了追求教學管理理想境界的沖動。
一
強化教學責任與教學常規是教學管理的根基行為。學生以學為主。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我們就是要努力確保每一個孩子能把學習搞好,進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為此,教學管理者要有強烈的教學責任意識,凝聚師生的人心,努力創造一流的教學業績。以生為本,明確學生發展責任。一生一世界。孩子進入學校,就要努力讓每一個孩子獲得和諧發展,促進他們科學、藝術素養的全面提升。而對有個性特長的,則要提供條件,促使他們個性張揚。能學好的沒有學好,能冒尖的沒有冒尖,有一技之長的被泯滅了,這就是學校的失職。學校要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為每一個學生的成才創造條件,促進他們獲得應有的發展。不同學段的學校應各負其責,明確學段質量責任。小學階段要培養孩子根基性素養,初中階段要讓孩子具備良好的學科素養,高中階段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要讓孩子具備應對高考的功底和技藝。學段間要實現良好的銜接,確保學段過關,同時為高一級學段奠基。這就是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所應該承擔的責任。處在不同學段的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經常檢查自己有沒有完成這種責任,有沒有把該做的分內之事做好、做出色。區域內的學校應注重整體提升,明確學校發展責任。區域教學質量建筑在每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就學校個體而言,應明確我這所學校該為區域教學質量承擔多大的份額,做多大的貢獻。一個學校就是一個窗口,每一個窗口都射出耀眼的光芒,我們的教育就能閃亮一片。
教學常規是教學最基本的要素,怎樣備課,怎樣上課,怎樣布置和批改作業,怎樣進行考試考查,教學上有最基本的規范和要求。教學管理的起點就是要確保這些基本要求能到位。有一位從事教育工作35年的老校長曾經說過:“每一節課你都精心備課、認真上課,每一次作業你都精心設計、認真批閱,你別擔心學生考不好。”話雖樸素,卻道出了教學工作的真諦。教學常規無遺漏,涉及每一面。“教學六認真”涉及到六個方面,每一方面都不能松懈,環環抓緊,一環不松,才能確保整體效益。有的老師課上得很好,但批改學生作業很馬虎,學生就學不扎實,成績就不一定理想。教學管理中,我們要認真執行“教學六認真”的相關要求,嚴格檢查,狠抓落實。教學常規無死角,涉及每一人。“教學六認真”適用于每一個教師。大家認真,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圍。有了良好的氛圍,質量提升才有保障。教學常規無時限,涉及每一時。何謂“常規”?就是最基本的規范,就是每時每刻都要遵守和執行的規矩。教學管理,涉及教學常規的要抓緊抓落實,“教學六認真”的檢查和評比是學校教學管理從學期初到學期末貫穿始終的活動,應持之以恒、始終如一,初期、中期、后期都一著不讓,才能效果顯著。
二
優化教學主體與教學績效是教學管理的重心所在。學校的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二者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教學的效益。我們既不能只盯住教師不放重視“教”的管理,也不能只關注學生“學”的管理,必須兩者兼顧。要提高教學質效,關鍵是要強化師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首先要優化教師職業形象,促進愛崗敬業。教師的角色非同尋常,必須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幸福感。我們要激發教師愛崗敬業,形成爭先創優的濃烈氛圍。師德為先,愛教育,愛學生,才能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才能無怨無悔,兢兢業業。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基本素養、專業技能很重要,但教學業績的突出首先取決于教師的從業精神。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必須把教師的精神鍛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抓實教師素養提升,促使強基固本。要切實優化教師專業品質,形成作為一名教師必備的良好專業素養。這里包括教育教學基本理論、教師的基本功、學科教學技能,也包括應對考試的研究能力、解題能力等。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和水平也是相當重要。其次要落實學生主人地位,促成主體實現。高效課堂其核心即“學的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學設計和推進必須一切從學生的學出發,課堂上要讓學生動起來,教學中凡能讓學生做的事要無條件讓學生去做,課前預學、課中導學、課后固學必須有明確的任務指向,小組合作學習要落到實處。
教學工作要有鮮明的績效意識。每學期,每學年,我們的教學工作要達到什么目標,學校、年級、班級,乃至教師個人都應該有明確的定位,包括教學進度、學生發展、考試成績、教師個人成果等。有了目標,工作才有動力,努力才有方向。有檢測才能發現問題,行為才能得到矯正。我們反對考試泛濫,但必要的練習、檢測還是需要的,一個單元結束,一個模塊結束,有必要進行學習情況的檢查了解,從而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改進我們的教學工作。有考核才能完善機制,績效才能落實。學校內部的績效考核要有鮮明的導向,考核激勵方案要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原則,讓教學成績突出、教學水平高、貢獻大的老師理直氣壯地得到獎勵,充分發揮學校的人力資源效應。
三
致力成果轉化與管理創新是教學管理的提升舉措。教學工作不是機械化大生產,它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需要不斷地改革創新、優化教學。要善于找準教學中存在的“真問題”。教學中到底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和改進,我們要心中有數,提出來加以梳理,形成教學問題研究系列,作為學校研究課題,一個一個去研究,一個一個去解決,真正優化教學效果。要有切實推進教學改革的“真舉措”。要強化教學創新意識,在實現教學“突破發展”上力求獨具特色,提出并推進自己的“硬招”。如探究學科界域的打破,形成學科互通;打破教學管理常規,實施扁平式管理;打破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的定式,進行小題訓練、一科一招等。要積極促進教學成果的“真轉化”。我們自己搞了這么多的課題研究,應該很好地梳理,將好的成果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加以應用。同時,要在國內、國際視野下,合理借鑒教學研究成果,為我所用。
教學管理創新需要新思維,比如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可加強協作區建設,一個學校融入一個團隊會促進自身的發展。努力構建多維協作平臺。引進大教育的理念,廣采博收,引進別人的好的做法和經驗。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虛擬空間的交流和對接。切實抓好學生評教、家長品教活動,將評教成果作為教學行為改進的動力。正常開展常態協作活動。協作區的功能要進一步強化,注意剛性協作與柔性協作有機結合。協作區每學期可以搞幾次活動。協作區內學校每一次練習、每一次活動都要實行交流,一方面強化互動,另一方面也促進教師業務提高。積極鼓勵創新協作形態。協作區的內部構成要進一步優化,實現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等多種格局;協作要由重視大學科轉向重視全學科,尤其是所謂的小學科;協作的區域也要由本區域向跨區域發展。
四
形成教學自覺與教學文化是教學管理的至善境界。教學管理是動態的管理,管理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情況,面對新問題。而提高教學質量的舉措又應該因時因境或逐漸完善,或適度修改。所以,作為教學管理者必須形成教學的自覺,不斷追求教學管理的最優化。對教學問題的思考是一種自覺意識。要養成教學觀察、教學思考的習慣,經常觀察教學管理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提出應對舉措。要及時總結教學管理中做得好的地方,不斷推出提高質量的招數。對教學陋習的改進是一種自覺行為。由于惰性思維的影響,教學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陋習,對于這些,我們首先要有自善意識,要有克服的決心。在此基礎上,要善于分析原因,及時提出改進的舉措。教學管理中,我們還要經常回頭看,看哪些地方還沒有到位,發現了就進行及時的整改。對管理流程的優化是一種自覺調整。要努力追求教學管理的自動化,到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要形成習慣,并且是不斷改進、不斷優化、不斷創新,這樣才能亮點紛呈,精彩不斷,漸趨完美。
我們的教學管理不能只忙于事務,不能只關注流程的精致化,也要有教學文化的追求。要將學校教學質量高位走強這一目標化為全體教職工的共同追求,變成支撐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精氣神,營造教學質量集體無意識,形成趨同性態勢。要努力創設這樣一種情形:全校上下關心質量,管理層面研究質量,教師人人創造質量。有了氛圍,就要創新機制,努力形成學校教學管理的常規和獨特路徑,如有關學校推行的“校長聽課點評”、“教學節”、“青年教師教學沙龍”、“班主任在教室辦公”、“考試無監考”等教學管理的新機制,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管理布置、檢查、評比的格局,具有嶄新的價值。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我們要重視教學文化品牌的打造,諸如“完美教室”、“青年學人”等。就課堂教學而言,我們要始終扣住課堂不放,精心構建高效課堂模式。諸如“課堂診斷”等教學品牌打造要向縱深推進,努力形成自身的體系,真正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生產力。
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教學管理無疑是最重要的管理,因為它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它的管理成效直接關乎人才的培養、祖國的未來、人類的進步。從事教學管理的同志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切實履行職責,努力用心去做,只有我們的教學管理不斷躍上新的臺階,我們才能不斷創造新的業績,才能不斷臻于至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