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學科整合型的練習設計可以實現學習方式的整體優化,引導學生體會學科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激活各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促使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促進知識、能力的會通融合。教師之間的合作是學科整合型的練習設計的前提,練習目標、內容、過程、方法和過程的整合是學科整合型練習設計的關鍵,以學習主題、學科延伸、綜合實踐、信息技術應用等為“整合點”,是學科整合型練習設計的基本策略。在學科整合的練習評價中要具有開放的視野,確立多元智能觀,量化與質化相結合,全面評價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學科整合;練習設計;策略;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6-0041-04
始于21世紀之初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1]這對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系,改變封閉的學科教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實現學科整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理所當然,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環節的練習活動,也應該主動適應課程整合的改革要求,引導學生體會學科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激活各科知識儲備,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促進知識、能力的會通融合,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發展學生的創造潛能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一、深刻理解“整合”:學科整合型練習設計的基本要求
所謂學科整合的練習設計,就是指把分門別類的學習科目,以特定的一系列學習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構成具有整體效應的練習結構,以實現不同學科的共同價值和獨特價值的練習設計方式。學科整合的練習設計是對傳統的單科練習和單一學習方式的突破,也對練習活動的設計提出了特殊要求。
(一)教師“整合”是學科整合型練習設計實施的前提
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必須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但因為每個教師都有著不同的師承、教育、個性、學識、習慣以及生活經歷等,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個性和專業特長,需要在教學中取長補短,互相合作以共同完成學科整合練習活動的指導任務。而且,教師合作的方式、技巧以及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團隊精神,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整體實施自己的練習活動,重點突出而又整體兼顧,使練習活動更富有生機和效力。
(二)全面“整合”是學科整合型練習設計的關鍵
基礎教育課程是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出發,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是課程整合的根本價值追求[2]。在練習設計過程中,我們可以從目標、內容、過程、方法和結果的整合等方面進行全面把握。
1.練習目標的整合。與以往的單科練習活動不同,學科整合的練習活動目標是一個開放的、不斷豐富的體系,不僅涉及到某一門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包括了活動過程中多種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等等。并且,練習目標的預設只能是一個大致的粗線條勾勒,隨著活動的進展,學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和情境都會發生一些“意料之外”的變化,學生的知、情、意等成長的諸方面都會遇到新的挑戰,動態地生成許多新的目標。
2.練習內容的整合。學科整合的練習活動超越了以往森嚴的學科壁壘,我們要善于從不同學科課程教學中尋求內在聯系,圍繞合適的練習“主題”,系統地運用各學科知識和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巧妙地把多學科內容整合到一起,促進學生所學知識、能力的把握。
3.練習過程、方法和結果的整合。學科整合的練習活動過程和方法具有整合性,學生需要根據活動的實際情況,確定活動方法,并隨時對活動過程進行調整,使活動更好地指向各科學習的需要和綜合素質的發展。由于過程和方法的整合性,練習活動的結果也是豐富多樣的。而且這種結果不一定是終結性的,可以是階段性的成果,將來還可以通過后續活動來不斷充實和完善。
二、準確把握“整合點”:學科整合型練習設計的主要策略
學科整合的命題設計不是學科知識與能力的“簡單拼合”,它需要老師在吃透各學科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智慧,把各學科有機地糅合到一起,開展體系性、系統性的練習活動。“整合點”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以學習“主題”為整合點
在教學中,各門學科在知識、能力、思想內涵等方面經常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而這些內在聯系點往往可以歸納為某個“主題”,可以以此把各門學科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跨學科主題學習單元。以主題來開展練習活動,具有整合學科知識、能力、情感等功能,開放地進行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1.以“知識”為主題進行學科整合型練習設計。比如,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了語文課《泉城》《西湖》《雨》、數學課《認識升和毫升》、科學課《生命之源——水》、美術課的《畫水的現象》、品德與生活課的環保主題之后,可以要求學生以《美麗水世界》為主題進行一次保護水資源的專欄宣傳創作。通過這項主題練習活動,學生可以整合數學、科學、美術等多學科中有關“水”的知識,既鞏固了知識,又學會了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既發展了科學理性,又激發了人文情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和諧發展。
2.以“能力”為主題進行學科整合型練習設計。比如小學四年級上學期,語文、音樂、美術、數學等學科都有學習怎么觀察、用什么觀察、表達觀察結果的學習要求,在經過教學之后,可以設計《觀察與表達》的單元練習,要求學生到集市、商場、游樂園等場所進行觀察訓練,并嘗試運用語言、圖畫、舞蹈動作、數學統計等多種手段表達觀察結果。通過各學科協同,體會不同學科的審美特點和趣味,促進各學科能力之間的溝通、遷移與轉化。
(二)以“學科延伸”為整合點
學科與學科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一門學科的知識點與另外一門學科的知識點之間有時可以互相“解釋”。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一》與《秋天的圖畫》一組內容時,在教材中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老師布置了“尋找秋天”的活動任務。要求利用課外時間,用圖畫和照片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記錄下來,并準備開一個交流會。
在這則案例中,教師抓住學生的興趣,巧妙地通過“尋找秋天”的活動,實現語文與美術之間的相互延伸,通過畫畫、拍照、圖片展示等活動為語言學習運用找到了秋天的“底色”,豐富了經驗和情趣;通過討論協商、展示介紹等活動,靈活而富有創造地運用了課內所學關于秋天的詞匯和語句,有效地促進了語言的積累,提高了對圖片審美能力。
(三)以“綜合實踐”為整合點
綜合實踐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以綜合實踐的方式開展練習設計有利于學生實現單一性認知學習向體驗型學習、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的轉向,為學生綜合性地運用學科知識提供了良好途徑,能夠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綜合實踐的能力。
比如,一位五年級老師就給學生布置了《了解家鄉的環境》綜合實踐作業。
要求學生:
(1)了解當地大氣污染的情況,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2)為改善家鄉的大氣環境出一份力。
(3)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學習成果,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這次練習圍繞家鄉的環境這一主題,通過資料搜集、調查了解、手抄報制作、研究報告的撰寫等活動整合了科學、語文、數學、品德與社會等課程知識和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科的知識積累,學生在實踐中鍛煉了各種能力,推動了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
(四)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整合點
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漸漸認識到教材、教室、學校并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書。必須開放練習的空間、拓寬練習的渠道,引導學生參與自主的練習實踐,為學生提供發展創造性思維和實踐的機會。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達成這一效果,并且將練習活動轉化為新課程倡導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練習中調用多課程知識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應用。
例如,《我喜愛的民間體育運動項目》的研究性作業活動,就以學生為研究主體,以小組活動為主導方式進行,學生們先通過網上瀏覽、圖書查閱、調查訪問等多種形式收集有關民間體育運動的來歷演變、運動方法、規則、圖片等信息,在此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確定研究主題。然后進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關信息,提出設想和建議,再利用信息技術將上述內容制作成極具個性的網站;最后全班各小組展示成果,匯報收獲,交流心得。在這項練習設計中,信息技術與整個學習過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對于學生綜合運用語文、地理、歷史、美術、音樂等多種課程知識,提高語言文字的組織和編輯能力、版面設計美化能力等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三、量化與質化相結合:學科整合型練習活動的評價機制
課程整合型的有效練習設計強調課程之間的聯系、滲透、輻射、整合,對學生而言,考查的不僅是記住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看其知識的融會貫通,及其在練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多種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態度的轉變、情緒的體驗等,因此,課程整合的練習評價要具有開放的視野,確立多元智能觀,量化與質化相結合,全面評價學生的發展,這是課程整合型練習設計得以實施的保障。
隨著智能研究的深入,人們認識到智能并不局限于傳統的單一模式,它應該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除了語言、邏輯這兩種智能外,人類還具備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元智能觀認為所有正常的學生都擁有這些智能,而且認為智能是生物潛能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只要有充分的條件,這些智能都可以不斷發展[3]。
多元智能理論的廣闊性和開放性啟發我們,在課程整合的練習評價中不能局限于單一課程知識的掌握,而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目的,建立多層次的評價標準,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認識每一個學生,促進其優勢智力領域的優秀品質的發展和向其他智力領域的遷移。
比如,語文與美術的整合練習評價,就要考慮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學生是不是能夠通過語言的表達,加深對事物形象的理解,是不是能通過圖畫促進對事物形象的進一步的感知,從而使語言描述與圖畫形象更好地表現事物的特征,促進兩種能力的和諧發展、共同提高。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加強學習,整體把握基礎教育課程知識和多種智能的特點,根據學生練習的實際內容,進行合理的評價。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之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獨特興趣和能力,并給予每一個學生積極的肯定和鼓勵,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個性發展。
另外,在課程整合的練習評價中,量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是全部的價值。走向量化與質化整合的評價是課程整合練習評價的發展趨勢。
首先,主張積極的評價設計。教師要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和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發揮優勢智能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
第二,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課程整合的練習評價不僅要多課程老師的參與,更需要學生主體的自我評價、互相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的過程。
第三,采用成長記錄袋的評價方式。成長記錄袋是顯示學生學習成就信息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價結果以及其他相關記錄和資料的匯集。它主要是學生自己選定的資料的匯編,其基本成分是學生作品,也包括學生對完成作品過程的描述和記錄,還包括學生本人、教師、同學和家長對作品的評價。成長記錄袋評價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發展進行整體意義上的考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反省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課程整合型的練習設計對教師專業技能和素養,如教師之間的合作、跨課程教學能力、學生的學業評價等方面也提出了挑戰,需要教師在實踐中銳意進取,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在自身專業素養提升的同時,真正使課程整合的練習活動成為推動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促進學生的綜合學習、實踐和創造的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2]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美】霍華德·加德納.受過學科訓練的心智[M].張開冰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