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享受優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各大報紙、雜志和教育專刊上,各式各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叫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山東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江蘇洋思中學等一批全國名校的涌現更是讓人蠢蠢欲動,紛紛效仿。面對現狀,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平心靜氣,去思考課改背后,那些名校、名師的成長經歷和成名的過程。新課改需要新理念,新方法,更需要新教師,下面談一談個人對此淺薄的認識:
一、新老師一定是有職業追求的教師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是對師者的很好的詮釋,也是對為人師者本職工作的具體闡述,而作為新型教師,必須有執著的職業追求,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并樂此不彼,勇于探索。但僅僅傳道,授業,解惑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一位教師僅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并能利用其學到的專業知識,從事學科的教學活動,那么這樣的教師充其量是一名合格教師。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新教師必須是把追求理想,傳承知識,塑造心靈作為人生最高的職業理想。在平凡中有偉大的追求,在平靜中有滿腔熱血,在平常中有強烈的責任感。
二、新教師一定是學習型的教師
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決定一個人品位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懷和內涵,而影響一個人的胸懷和內涵的,則是他閱讀的數量和質量。現在我們普遍認為,學生越來越難管理,現在的學生已經不是二十年以前的學生,他們的思維,眼界,社會經驗,甚至在價值觀的取向上已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教師還用二十幾年以前的教育觀念去教育今天的學生,必然會是失敗的,我們必須通過廣泛的閱讀,使自己的思想與先進的理念對接,用專家的思想,學者的觀點,名師的方法去潛移默化地促進自己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要把自己修煉成一部值得學生閱讀的、能讓學生感動的、能為學生提供心靈營養的“圣賢之書”。試想一個不愿求知,不善求知,不會思考的教師怎么能給予學生求學的精神、求知的欲望和善學的方法呢?
三、新教師一定是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用人格凝聚人心,用智慧照亮別人用熱情讓人不離不棄”,這句話是對教師人格的很好的概括。大氣、欣賞、寬容、陽光,這些美好的品質是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又何嘗不是我們自己做人的準則呢?孩子們常常把我們當作為人的準則,以我們的行為為標尺,我們自身的修養就是教育孩子的一面鏡子。
作為教師不需要宣揚自己的教學成績,而需要滿懷熱情地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去贏得學生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為;用自己應有的師德,真誠的師愛提純學生的靈魂,只有在這樣的空間里,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們才會感受到春風細雨的滋潤,潛移默化地把心靈凈化,把人格升華,把自己完善,把夢想實現。只有教師人格的高尚,才有學生的心靈的純潔。
四、新教師一定是有教學“底氣”的教師
教學的底氣絕不是自認為勝任教學工作的“匠氣”,也不是“我的課堂我做主”話語操控的“霸氣”,更不是無知者無畏的“膽氣”而是通過廣博的閱讀積淀而成的“文化氣”。教師的“底氣”靠的是博覽群書,厚積薄發;靠的是日有所誦,日有所記,日有所思,日有所悟,水到渠成。作為教師要有“書癮”,要廣泛閱讀各方面的書籍,讀哲學書籍讓教師大氣,讀人文書籍讓教師有靈氣,讀圣賢書籍讓教師有儒雅之氣,讀教育書籍讓教師更有教學“底氣”。
五、新教師一定是有愛心的教師
一個教育工作者,他真正的動力源泉就是深深的愛著他的學生,愛的深度決定著教育的高度。一個心中無愛的人,不可能淡泊名利,不可能目光高遠,他往往選擇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安于現狀,裹足不前的明哲保身的態度;那些敢于面對現實,敢于振臂高呼,敢于挑戰權威,敢于顛覆傳統的人,他們把民族發展的憂患意識,把對教育發展的擔當意識,把對孩子身心發展的責任意識,內化為對孩子深深的愛。
做教師要作有愛心的教師。愛心是一片照在冬日的暖陽,使貧疾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一泓出現在沙漠里的清泉,使瀕臨絕境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愛心是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獨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籍。教育是不能缺少理想和信念的事業,教育需要信仰的堅定,需要文化積淀的大成,需要教育智慧的結晶,更需要有一顆矢志不渝的愛心。霍懋征老師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生命在于愛的傳遞,在于情感的投入,在于教與學的互動。
最后想起讀過的一段話借以自勉,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我愿做學而不厭的教師,誨人不倦的教師,與時俱進的教師,更愿做新形勢下的新教師。
(作者簡介:姚建芳(1975.02-),男,晉州市桃園鎮韓莊,本科,中學一級教師,晉州市桃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