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
〔關鍵詞〕 數學閱讀;數學問題;理解;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29—01
數學語言是學習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基礎,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最終要通過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并被理解、掌握、交流和應用。而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一說到閱讀,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語文方面的閱讀,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社會的數學化”,我們僅僅具備語文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具備其他學科的閱讀能力?!度罩屏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要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币虼?,在數學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不但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概括知識、綜合運用、探索創新等能力的發展。
數學閱讀的核心目標在于理解。數學語言具有精確性、簡約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等特點。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或多或少地遇到過這樣的尷尬:對數學問題中出現的每一個字、詞都認識,卻不能正確理解其中的數學含義。其主要原因是數學閱讀不同于一般意義的閱讀。數學閱讀是一個不斷內化、理解、推理、反省的能動過程,其中“內化”除了要對信息進行選擇性編碼外,還要對數學教材中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 、圖形語言及圖表語言不斷地進行轉化;“理解”是在對局部信息進行內化的基礎上,逐步找出信息之間的聯系,對信息進行整體加工,特別需要激活與當前信息有關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概念,建立起新信息之間的聯系;數學閱讀材料由概念、命題、模型及例題、習題組成,這些內容涵蓋著大量的“推理”,要達到對材料的理解,就必須對推理的依據、方法、過程等有清晰的認識。因此,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推理的過程;“反省”就是進行自我提問,如,命題的實際意義是什么?如何建立數學模型?命題的條件、結論是什么?該命題與哪些概念有關?命題的證明思路是什么?命題是否可以作適當的變形、推廣?“反省”與“理解”是緊密聯系的,只有經過不斷的反省,才可能對所閱讀的數學材料有深入理解。
在閱讀時,是否善于捕捉數學問題并回答問題,能否根據閱讀材料提供的信息進行語義轉換和語句分析,是閱讀理解的關鍵,也是閱讀、分析能力高低的標志。因此,在數學閱讀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能讀懂所給閱讀材料中有關的學科文字、公式、符號、圖表、圖形等所表示的具體含義,理解每個數學概念、性質、定理,明確問題所提供的條件信息和目標信息,迅速、準確地作出判斷;其次,要通過聯想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并對新舊知識重新進行整合,轉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解題思路;再次,要善于構建數學模型,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幾何問題代數化,理解知識間縱橫、因果、演變、異同等關系,通過閱讀問題,把有關的已知條件、性質、定理等用數學符號、語言表達出來,從而解決問題。同時,利用數學活動經驗,借助數形結合、類比、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進行轉換,還能降低思維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問題是數學閱讀的主要內容。通過解決數學問題,不僅可以整合知識體系、探索規律、鍛煉思維,還可以通過數學圖形和數學規律感知無窮的數學美。通過讓學生閱讀數學問題,幫助學生提升對問題本質的理解與感悟,獲得解題思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從而使數學學習更高效。數學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主動、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學會數學閱讀,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商討,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理解題目所呈現的數學條件及目標。
教材是數學基礎知識的載體,因此,教師要精心研究教材,根據學生閱讀的心理過程,充分利用教材這個載體,從初一開始借助每一章的章前圖、導言及概念教學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根據題目加以指導,要教會學生善于捕捉概念中的關鍵詞,做題時要抓住“題眼”,要根據題目所呈現的信息對數學符號及圖形、圖表進行有效的轉換。還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閱讀與思考”、“觀察與猜想”、“實驗與探究”等選學內容進行閱讀指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導航者。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