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建平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理念;圖形;操作;探索;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83—02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為了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學得有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力求體現新課改的理念,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輕松;力求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如,“認識圖形”一節是繼“認識立體圖形”之后的一個教學內容。學生在上節課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時我主要采取觀察討論法和實驗操作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平面圖形的特征。并且融觀察、實驗、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為一體,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
【案例描述】片斷一:動手操作,感受新知
師:老師請你們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積木,用它的一面在紙上畫一個圖形。
(學生挑選出自己喜歡的積木,把它的一面畫在紙上)
師:同學們的動作真快啊!現在請你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你畫了個什么圖形,好嗎?
(學生互相說,教師出示圖形屋)
師:大家看,這是什么?
生:屋子。
師:是誰的屋子呢?
生1:長方形的。
生2:正方形的。
生3:圓形的。
生4:三角形的。
師:對!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們想不想讓你畫的圖形住到這么漂亮的房子里去呢?
生:想!
師:那就請你自己上來幫它們找到漂亮的家。
(學生分小組上來,為畫好的圖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師: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找對了家?我們來看看這間漂亮的屋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長方形呢?
片斷二:自主探索,發現特征
師:現在請大家拿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你們發現了它們的什么秘密?大家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學生動手操作,并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教師出示課件)
師:大家真能干,找到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秘密。
片斷三:實際應用,探索創新
師:你們別小看了這些小小的圖形,它們的用處可大了。這些圖案你們認識嗎?(出示人、自行車、樹、魚的圖案)
生:認識。
師:那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
生:我發現這些圖案都是用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拼成的。
師:你的眼睛真亮啊!這些圖形還可以拼出很多漂亮的圖案呢!大家試試看。
( 學生拼圖)
師:老師發現我們班同學的雙手都非常能干。那么,除了這些,你們還會拼其他的圖案嗎?
(學生發揮想象、自主拼圖案)
【教學感想】本課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在活動中讓學生親自感知、親身體驗。在感知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探索,通過思考和探索發現新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合作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能力,使學生感受到由自主學習而獲得新知的喜悅。
1.提供觀察操作的機會,鼓勵積極探索。本課利用實際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創設了大量觀察、操作的機會。通過豐富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其對各種物體形狀的體驗,從而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探索。學生學會了探索性的學習方式,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化的,都從眾多解決問題的策略中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提供數學交流的環境,培養合作意識。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方式,我認為同齡人之間的啟發和幫助會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因而,在教學中我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數學交流情境,如“片斷二”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和交流中,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我還通過“在教室里找出這些平面圖形”這一活動,創設了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提供再創造的空間,鍛煉創新能力。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學習,從事“再創造”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對彼此的作品進行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這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