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立
在初中文言文選讀教材中,有一篇《牛弘篤學》的短文,說的是隋代重臣、著名學者牛弘篤志于學,雖職務繁雜也手不離書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牛弘字里仁,生于西魏文帝大統十年(公元545年),卒于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是東漢初期名將、護羌校尉牛邯的后代,北朝時其先祖為避難改姓尞,到牛弘時才恢復祖姓。父親尞允在西魏、北周時曾任侍中、驃騎大將軍、工部尚書,被封為臨涇縣公。牛弘自幼好學,北周時曾任中外府記室、內史下大夫、儀同大將軍,并襲封臨涇縣公。隋文帝時先后擔任秘書監、禮部尚書、太常卿、吏部尚書等職,被授予大將軍銜,晉封為奇章郡公,大業六年在江都去世后被隋煬帝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安侯,歸葬故里。如今,在靈臺縣荊山森林公園的三賢祠中,供奉的三位賢人中就有牛弘。
牛弘一生為官清廉,勤奮好學,著述嚴謹,為隋朝的文化圖書建設和禮儀制度建設作出了功不可沒的奉獻。開皇初年,牛弘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并擔任掌管圖書典籍及修史、著述事宜的秘書監。鑒于多年戰亂,南北分離,圖籍大量流失,而宮廷藏書太少的現實,牛弘上書朝廷建議開獻書之路,搜訪圖籍,以充實宮廷館藏。在奏疏中,他列數自秦至陳書籍五次大的損失,認為戰爭和愚民政策是造成歷代書籍損毀的主要原因,強調“為國之本,當大弘文教,納俗升平。而天下圖書尚有遺逸” ,必須采取措施鼓勵民間獻書。隋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派使者到全國各地以優厚的條件搜訪遺書異本。對這些來之不易的書籍,牛弘帶領屬員及時進行了整理校勘、抄副保存工作,并據之編出了隋代第一部綜合性的藏書目錄《開皇四年四部目錄》。此后,隋朝還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圖書搜求,并從中挑選孤本精本抄副保存,到隋煬帝時官府藏書已達200萬卷以上。與此同時,牛弘還依據以前撰修的《周起居注》,編寫了《周史》18卷。因“牛弘為史,尤務清言”,唐初官修《周書》的不少篇章,都直接采用了牛弘《周史》的原文。
開皇三年(583年),牛弘晉封為奇章郡公,并擔任禮部尚書,奉命主持編撰了包括祭祀、冠婚、賓客、軍旅、喪葬五禮的《隋朝禮儀》100卷。開皇六年(586年),牛弘改任太常卿,主持改定雅樂,作樂府歌詞,撰定圓丘五帝凱樂,在國子博士何妥、音樂奇才萬寶常的參與下,用11年時間,以古代五聲六律為基礎,充分吸收魏晉以來傳入的西域樂舞文化,制定了宮廷燕舞七部樂,還親自修定了以正商清聲和九部四舞為特色的后宮新樂,完成了中西音樂文化的大融合。其間,他還負責進行了度量衡的統一工作,方便了商品交流和賦稅征收。大業年間,牛弘又主持制定了車輦、服飾、劍履諸禮,制定并指導了隋煬帝參拜恒岳的全部儀式,并修撰完成《隋大業律》18卷。
開皇十九年(599年),牛弘被授予大將軍銜,出任吏部尚書。對官吏的選拔,他堅持“先德行后文才”的標準,凡經他選拔任用的官吏都很稱職。部侍郎高孝基,機敏聰慧,清廉謹慎,然而俊朗有余,行為有些放蕩不羈,許多官員都不放心,只有牛弘竭力重用他。邢州刺史侯莫陳穎為官清廉,甚有惠政,牛弘便向朝廷竭力推薦。后來侯莫陳穎被封為大將軍,總管桂州17州軍事,因他到任后以仁愛對待百姓,使當地少數民族心悅誠服,多來歸附。牛弘“任人唯賢、因才授職”的用人原則,深受朝廷和官吏的好評,史書也稱贊其“隋之選舉,于斯為最”。
牛弘一生,權高位重,榮寵當世,而他卻車服平儉,寬厚溫良,事上盡禮,待下以仁,“納于言而敏于行”,更不隨波逐流。朝廷權臣楊素位極人臣,帶兵出征時大臣們紛紛設宴相送,唯有牛弘無動于衷,楊素親自到太常府辭行,牛弘也僅將其送至中門即止。楊素無奈地說:“奇章公可謂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更為可貴的是,牛弘終生好學,雖職務繁雜,仍手不釋卷,著書不輟,一生著述近兩百卷,至今仍有文集13卷傳之于世。
作為隋朝文化工作的最高領導人,牛弘適應大一統的要求,團結南北學人,發展文化事業,制定禮樂制度,搜求整理古籍,對隋朝乃至唐宋時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名臣魏征評價說:牛弘篤好攻籍,學優而仕,有淡雅之風,懷曠遠之度。采百王之損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濁,可謂大雅君子矣。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