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國琴
〔關鍵詞〕 中學英語教學;背景知識;重
要性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5—0030—01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體會到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法形式,還必須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一、詞匯的文化內涵與外延
詞匯是語言表達中最小的單位, 無詞不成句, 無句不成文, 各種文化特征都將在該語言的詞匯里留下他們的印記。文化上的差異反映在語言詞匯中,就是大量的含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出現。例如在閱讀中出現了“Black Coffee”一詞,未講解之前,學生都認為是“黑咖啡”。其實,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這是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學生錯誤的理解。“potato”是西方人鐘愛的食物, 因此, 與他們的生活聯系緊密, 而且含有“potato ”的習語也很多,如“ hot potato”指難以處理的棘手問題,“Mind your own potatoes”意思是“別管閑事”。這些詞匯如果按照字面翻譯出來, 完全不是英語原來要表達的意思。在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準確地把握詞義, 并尊重英語長期以來的語言習慣和搭配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跨文化教學, 利用學習素材給學生介紹中西文化差異, 增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
二、文化背景知識對句子、對話理解的作用
英國語言學家Byran認為, 一個人“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文化。”這是因為語言是文化存在的符號及表達方式,是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產品的抽象和概括。它與人們的思維活動密切聯系,并與意識交織在一起。若要正確理解一段對話, 學生應該一邊閱讀, 一邊猜測推斷其文化內涵。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培養學生三種知識,即語言知識、使用語言的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而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多地強調了前兩種知識,而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實踐證明,陌生的詞匯與語言結構并不影響學生的閱讀理解, 而背景知識的缺乏對閱讀理解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掌握適當的文化背景知識能為正確地預測理解句子的意思打下基礎。
三、文化背景知識對理解全文的作用
閱讀技能并不完全依賴于對課文中語言知識的理解。閱讀是一個動態過程。閱讀理解中出現的困難,有些看上去似乎是語言方面的,其實可能是背景知識掌握得不夠多,也不夠深。因此,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教學中傳授背景知識比操練語言的效果會更顯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語言形式,而且要重視通過語言形式所表達出的信息,進而培養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獲取信息的能力。只有聯系一個材料所反映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知識才能對該材料的主題即作者的意圖、觀點等做出正確的評價與反饋。
例如,筆者在講授“AFreedom Fight”一課時,向學生介紹美國種族問題的根源以及黑人運動的斗爭史,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國種族歧視的嚴重性,最后再把它與我國的民族政策進行比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正如通過上下文我們可以猜測單詞的含義一樣,通過文化背景我們可以正確理解材料中充滿文化內涵的單詞、句子、段落。因此,只有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學生才能更充分地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
總之,語言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語言當中,兩者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還要了解文化差異,開闊學生視野, 培養他們對文化的洞察力,提高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