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花
〔關鍵詞〕 數學作業;布置;鋪墊性;鞏固性;發展性;
開放性;生活性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58—01
做作業是學生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應用知識的重要手段,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合理的作業,既能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又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更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師布置作業時一定要慎重,要考慮作業的內容、形式、數量、對象等諸多方面因素,要多講究點藝術。
鋪墊性作業
新舊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新知是舊知的進一步擴展,新知的難點往往是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布置相關作業時,教師要精心設計,選題要少而精,恰到好處,能真正調動起大部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學、愛學,學得有味,自然地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最終達到學生學得容易,教師教得輕松的目的。例如,講“倍和應用題”時,我把一步應用題“小猴一分鐘做6道數學題,小熊博士一分鐘做的是它的2倍,小熊博士一分鐘做多少道題”的問題改為“他們一分鐘一共能做多少道題”,就變成新知識的兩步應用題了。這樣處理就降低了新知識的難度。
鞏固性作業
由于學生在智力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往往會出現當堂的知識當堂消化不好的現象。這時,教師應針對此類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比較有共性的問題,選擇課本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比較接近例題的練習題留為作業。教師布置這類作業時,一定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作業并非布置的越多越能達到教學效果,題量要適中,難度要適宜,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通過做這類作業,學生能自己慢慢地消化、吸收這部分內容,有時還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發展性作業
發展性作業是為照顧課堂上“吃不飽”的優秀生而精心設計的具有較高難度的作業。這類作業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創造、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布置這類作業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表揚、鼓勵,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樂于接受發展性作業,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開放性作業
布置設計巧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問題具有發散性的開放性作業,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通過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得到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從而較好地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的意識。另外,開放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能使所有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從而體現“人人掌握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教學理念。為此,在布置這類作業時,要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創新者。
生活性作業
有些小學生偏科比較嚴重,認為自己是唱歌、跳舞的料,而不是學數學的料;認為自己將來會走藝術之路,不靠數理化來生活。于是,一聽有唱歌、跳舞比賽,就活力四射,一聽寫數學作業就成了霜打的茄子,立刻蔫了。布置來自于生活實踐的數學作業,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是無處不在的方式,特別能激起學生寫作業的興趣。例如,在學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后,我創設了“美麗的圖案”的情境活動:老師想美化自家的花園,現在想用60米長的欄桿設計花圃,請大家幫幫忙,畫出你設計的草圖,并求出它的面積,看誰能幫助老師設計出最佳方案。學生的設計合理而多樣,比我預設的還要豐富多樣,設計出的圖案有圓形的、長方形的、正方形的,還有各種各樣美麗的組合圖形。這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己的個性以及創新能力,學習活動中學生切實體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趣味性作業
這主要是為班上那些思維靈敏、理解力強,但個性孤僻、寡言少語、作業拖拉、惰性很強的學生而設置的。這類作業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開拓學生的思維。這類作業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書面作業,可以是口頭作業,可以是實踐活動作業,也可以是游戲作業。例如,對于“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應用題”,我提前布置了口頭作業,要求學生記住順口溜“要求比多少,先把大數找,大數減小數,多幾少幾便知道”。第二天上課時,我一出示例題,學生便紛紛舉起了手,踴躍發言。就連平時學習困難的學生,做完后也能站起來講解解題思路,并且講得頭頭是道,有條不紊。
(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