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劍亮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成為當前人們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怎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談幾點看法。
一、明確的教學目標引領有效教學。
要上好一堂課,教師一定要先明確自己這堂課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的。因為這決定著課前預習、課堂教學,以及課后作業的方向與路線。因此,教師一定要根據單元目標、教材特點、學生情況等因素確定好教學目標。
我們常看到,有些課教學目標羅列一大堆,教師唯恐有遺漏,而真正到課堂教學卻往往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樣的課,教學的有效性就談不上了。因此,教學目標宜少不宜多,少則精,多則泛。與其面面俱到又處處不到,不如一節課尋找一兩個點重點突破。但求一課一得,得得相連,既落實知識與能力的積累與訓練,又形成知識系統,保證語文素養的全面養成。
簡單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于課堂環節的落實,而課堂環節的落實則取決于教學目標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第二單元自主賞析部分的教材。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要求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和主旨的基礎上對詩歌意境進行更深層次的品析和欣賞。李白的這首詩以其想象的瑰麗奇特、夸張的大膽離奇,特別是其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深受高中生的喜愛。詩歌主要由夢由、夢境、夢醒三部分組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自主賞析,在誦讀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深刻把握詩歌的主旨。
于是,在教授這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置身詩境,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力,深入鑒賞詩的意境。
2.緣景明情,引導學生結合詩境,體味詩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吟詠,整體感知詩歌,品味詩歌蘊含的情感。
2.自主賞析,引導學生再現、鑒賞詩中意境。
3.探究思考,理解夢境對于詩歌主題的表達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以歷史的眼光正確評價詩人,學習詩人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引領、掌控著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并成為語文課堂激勵和評價的標尺。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把握與確定。也就是說,教學目標的合理與科學將最大限度地減少語文教學過程的隨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做好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
(一)前引后連,自然過渡。
由初中升入高中,對于學生來講上了一個新臺階,教師有必要扶一扶、拉一拉。應針對入學新生,注意適時調整教法,引導學生盡快適應新教師、新教材。在教學中前引后連,可以從學生學過的知識內容引出新知識。如教《記念劉和珍君》,不妨復習一些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七篇作品,借此對魯迅有個全面深刻的認識。又如教朱自清的《散文兩篇》,可先復習《春》,以使學生更充分領會不同時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關系。這樣給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教學環境,在知識銜接的同時,知識的深度廣度也得到增加。
(二)及時總結,調整學法。
教無定法,學也無定法。高一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其學習語文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師應強調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及時指導學生歸納、總結、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也可讓語文成績好的同學一周介紹一種學法,大家討論,取長補短,從中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另外,要教會學生分析考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從考卷中分析出自己的弱項,彌補不足,也是提高語文成績的一條重要捷徑。
三、教師關注社會,了解社會。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老師要時刻關心社會,因為我們的認識很容易影響學生,首先我們要做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從閱讀中提高自我的審美品位,對學生進行耳濡目染的教育。閱讀社會這本書,觀察生活的豐富多變,處處留心皆學問。只有不斷地接觸社會,不斷地閱讀生活,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至于成為時代的文盲。如果教師自覺接受當代學生對其知識的挑戰,學習生活中鮮活的語言,語文課堂就能活起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除了要關注社會外,還要關注生活。因為學生作文首先要學會做人。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融入社會,關心祖國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關心學校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多數人矚目的帶傾向性的問題。有了這樣一腔熱血,他們自然就會關注時代的發展,留心社會的走向,注視世界的變化,也就會自然地主動地瀏覽報刊,注意新聞,關注時局,議論時事,抨擊時弊。關注社會,就能開闊視野,陶冶性情,改變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陋習,將語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結合起來,就能使作文教學活起來,在作文考場上就有了正確的思想觀點、豐富的寫作素材和積極健康的情感宣泄。
四、準確把握重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根據新的課程結構,語文課程的每一個教學模塊都有固定的時間限制。要想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就應當準確把握文本的文義與內涵,抓住難點,突破難點,再根據實際需要而靈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單元,在教學時,可以精講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讓學生了解中國新詩的基本特點,學習鑒賞新詩的基本方法;之后,引導學生自讀戴望舒的《雨巷》,自行體會新詩的特點,嘗試鑒賞新詩。對于這一組詩歌,還可以采用單元教學的方法,先向學生介紹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的基本特點,以及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之后,以課文為例子,組織學生學習重點的詩篇和詩段,再配合學生的自讀,完成本單元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莊麗蓁.淺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2]王玉輝.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初探.
[3]陳軍.談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時效性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