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斯坦博克

四年來,各國央行極力掙扎,試圖控制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負面威脅。現在,這場角逐行將進入全新階段。
7月末,歐洲央行總裁馬里奧·德拉吉終于做出承諾:“在我們能力范圍之內,歐洲央行會想盡一切辦法讓歐元保值。相信我,我們可以做到。”投資者等的就是這兩句話。德拉吉的表態對平息人們的擔憂情緒有一定幫助。此前一周,西班牙十年期國債利率剛剛創下新高,意大利國債利率也繼續穩步攀升,越來越多的人猜測,希臘將無法繼續留在歐元區,而歐元對美元匯率也剛剛創下了兩年多來的新低。
德拉吉的表態也是一個強烈的信號,讓外界猜測,歐洲央行將會重啟他們的國債購買計劃,以此支持陷于困境的歐洲國家。但是,八月初的歐洲央行會議卻并沒有公布此類消息,市場隨后慘跌。
投資者要求央行有所作為,但是各主要發達國家的央行“彈藥”卻行將用盡。從華盛頓、布魯塞爾到東京,各大央行的銀行家們都在力圖重啟西方經濟引擎。盡管他們做了很多努力試圖推動經濟增長,但主要發達經濟體還是可能會面臨常年滯脹,甚至更糟的局面。由于大多數發達國家面臨經濟問題的嚴重程度(包括財政緊縮即將帶來的負面影響和2010年代中期即將進一步惡化的老齡化問題),美聯儲和其他各大央行繼續保持低利率的原因,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發達國家,低利率導致了貨幣政策領域的各種反常做法。而在規模較大的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就導致了資產泡沫、通貨膨脹威脅和貨幣升值壓力等一系列問題。
在主要發達國家,由于財政方面的動作仍將非常有限,人們主要關注的還將是某些國家央行的低利率政策,短期如此,中長期可能依然如此。
在試圖扭轉極端嚴重滯脹局面的努力過程中,各國央行可能會采取任何手段:通過收買政府債券和其他證券來放寬信貸,短期債務置換為長期債務,資產組合調整等等,只是為了回避滯脹風險。
在缺乏適當財政政策的情況下,通過立場高度一致的政治利益同盟,各國銀行家們會把自己過度干預市場的做法,粉飾為合理合法的抉擇。
各國央行有辦法退出他們當前的政策取向嗎?理論上當然有,事實上卻沒有。而這意味著,現有的惡性循環會不斷升級。全球危機后時代,各國資產價格高度相關,金融風險無處不在,政策調整的空間卻非常有限,全球經濟極其容易出現一國危機向外界溢出的局面。在當前局勢下,具備系統影響力的發達國家顯得尤為重要,他們能否采取合理行動,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程度要比常年大得多。
在歐元區,主要國家領導人、歐洲央行和歐洲議會都沒能主導當前債務危機的發展。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徹底改變游戲規則,采取緊急措施建立銀行業聯盟,實現財政一體化,逐步合并財政收支,統一貨幣管理。長期而言,只有機構性的經濟改革,才能夠提升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并解決歐洲競爭力不足的問題。
美國財政政策的不確定性和美國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在未來數月內還將逐步升級。目前的當務之急,是避免2013年出現過度財政政策調整,并采用切實可行的中期財政調整計劃。由于面臨總統大選和政治上的矛盾重重,目前這些緊急事務都不在華盛頓的重點關注之列。
在日本,國會正在審議的中期財政政策調整方案應該翻番,上升至GDP的10%。主要用于促進經濟增長的改革,以及避免通貨緊縮的寬松貨幣政策。但是,日本的政治局面似乎無力支持正確的戰略目標。
最終效果仍然存有疑問,所有風險因素都可能會升級,而能夠解決這些潛在風險的政策工具,則越來越少。這意味著,全球經濟危機,可能會再度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