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法均發生了改變。要求教師積極轉變教學思路,在教學中如何實現課堂互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本文將對此問題進行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互動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1 實現課堂互動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倡互動教學,要求將所有教學內容構建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構建積極、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增強整體語文素質。在這一過程中,應竭力避免出現互動低效或者無效現象,優化互動策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既可提高教學質量,也可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新課改教學目標。
2 課堂互動的具體做法
2.1 課前準備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轉變傳統的備課方法,杜絕照搬照抄參考書的方法,在認真領悟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從整體把握知識點,精心設計教學圖片與教學資料,優化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應該認識到,新時期的備課就是準備學生、準備教學方法、準備教學材料,是一項綜合體系,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環節。
2.2 具體教學操作
教學方法是教學操作的重要載體,決定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經過精心備課,只有通過良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展現給學生,真正實現預期目標。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能力水平等,調動學生的積極狀態,為開展課堂互動奠定基礎。
2.2.1 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
在新課改背景下,師生關系的構建非常重要,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以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實現課堂互動過程中,也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支持,營造民主的互動氛圍。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思路,注重與學生的人格平等,共同組成寬松、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改變過去呆板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2.2.2 優化設置互動情境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更利于互動的開展。學生通過親自體驗、親自實踐,促進教學效率與教學水平的提高。作為教師,應認識到教學情境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認真體會并理解教學內容,與課文中的角色融為一體。例如:在學習《刻舟記》時,教師為學生創造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佛印、蘇軾、黃庭堅等角色,表演課文中的內容。表演完畢后,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通過實行互動教學,學生既可深刻體會課文角色,也可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2.2.3 做到因材施教
在新課程背景下,營造初中語文課堂良好的互動氛圍,必須充分了解每一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保障課堂教學效果。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基礎能力、知識水平等有所區別,而人格特征、智力水平也各有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個體差異的重要性,實行分層教育,既要關注成績較好的優等生,也要關注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與幫助,適當降低要求,保護學困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另外,對于一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同學,他們不善于表達,應該鼓勵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多動腦、多思考、多發言。
總之,遵循新課程改革原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采取有區別的教育方法與評估標準,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課堂得到進步,確保課堂互動活動的順利開展。
3 效果
3.1 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實行課堂互動教學,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互動中加強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在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引導每一個學生的加入,尤其注重消除后進生的自卑心理,調動學習主動性,從整體提高教學效果。
3.2 提高了教學質量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往往是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方法,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率受到限制。在一個班級中,若想在有效時間內,讓每個學生都有思考、表現的機會,只有通過互動方式實現,引導學生積極加入到學習中,通過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的方式,做到取長補短,讓學生收獲更多知識,提高自身綜合能力,提高創新意識,極大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4 關于課堂互動中的幾點思考
4.1 提高教師對互動教學的意識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只有認識到互動教學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提高互動教學效率,符合發展規律。在認識到互動教學規律、原則的基礎上,實行互動教學。首先,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改變以往“單方向”教學的弊端,與學生交朋友,加強雙方合作與交流,實行雙邊互動活動。試想,如果語文課堂缺乏生氣與活力,任何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都難以施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更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其次,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水平,加強繼續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觀念。通過不斷學習的方式,武裝頭腦,強化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求知欲望。以長期教學實踐來看,一些教師可能存在職業倦怠現象,在語文教學中方法滯后,難以滿足自身發展需求,更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將課堂教學作為藝術活動的場所,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突破“應試教育”觀念,更注重學興趣的激發與能力的培養,以此開展有效的互動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4.2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活動是開展課堂互動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應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教師的重要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真正將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以此激發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更利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信任教師,敢于同教師交流,改變“畏師”情緒。因此,作為一名新時期的語文教師,除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之外,還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這種交流不能僅局限在課堂活動,更要注重課下、非教學環境的交流,彼此之間建立信任關系,才能為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
由上可見,在中學語文課堂互動教學中,離不開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樹立學生主體地位,表達課堂活動的主動性、活動性,激發學生興趣與學習欲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能力,滿足素質教育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