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宏
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之下,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填鴨式”的教學,教師充分發揚“個人英雄主義”,一個人在講臺上盡情表演。學生在臺下被動地學習,被動地思考,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新課程理念下,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反對。
我們現在強調的是: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因此教師必須實現角色的轉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課堂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因此,如何讓學生主動起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我就這個問題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想法。
一、師生關系要平等,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據相關心理學研究,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感到“安寧和自由”,才能以積極熱情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才有可能在課堂上做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遵循師生平等民主的原則,給予學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許,學生才會自信起來,思維才會活躍起來,參與課堂的熱情才會高起來。所以,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該放低自己的姿態。教師不應高高在上,而應與學生平等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不是居高臨下指揮學生的“官”,而應以平等的角色、口氣引導、鼓勵學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2.調整自己的情緒。教師不應該把自己不愉快的情緒帶進教室,不能充當“老板”——老板著臉,教師在課堂上要面帶微笑,以親切溫和的狀態接觸學生。師生間的關系融洽了,課堂氣氛也就和諧了。
3.擁有自己的主見。鼓勵學生敢說、愛說,不拘泥于教科書和標準答案。課堂上給他們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和條件,讓學生以健康的心態,生動活潑地參與學習或其他活動。
二、學習情境要巧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任何一堂課,都需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我認為以下幾種情境通俗易懂,在教學中便于操作。
1.導入課堂內容時要注意方法。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能很快地“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帶著興趣和懸念進入課堂。常見的歷史課堂的導入方式有歷史故事、影視戲劇、歌曲、謎語、史料、圖片和視頻材料等。
2.編演歷史短劇,進行情景模擬。讓學生在熟悉歷史事件的基礎上,發揮主觀想象,編寫短小劇本,扮演歷史人物,對歷史事件進行簡單的復原。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進而對歷史事件產生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
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時,我安排學生自學課文,并讓學生扮演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闡述各派的觀點。甲生扮演孔子,和藹可親地說:“要講仁和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乙生扮演老子,唉聲嘆氣地說:“無為而治,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丙生扮演孟子,慷慨激昂地說:“要實行仁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丁生扮演韓非子,鏗鏘有力地說:“歷史是向前發展的,要實行法治,君主應該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編排歷史情景劇,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課本知識,將“死”的課本知識變為“活”的演出實踐。
3.通過視頻、圖片等資料,學生能更加形象地觸摸到歷史。這些歷史資料能幫助學生認識、理解一些歷史結論性的東西,變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讓學生親近歷史。盡管歷史教材引用了不少的歷史圖片,但這些依然不夠。因此,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針對所學知識點,選取一些相關的視頻、圖片,來幫助學生進行形象思維,進一步豐富課堂內容,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信心。
例如,在講授“千秋功過秦始皇”時,我特地剪輯了一段著名導演張藝謀的史詩大片《英雄》的片段,再現戰國激烈的政治、軍事斗爭和那個殘酷的但又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使學生融入其中,走進那段難以忘懷的歷史,激發學生對這段歷史的探知欲并產生濃厚的興致。
又比如講“蒸汽的‘力量”時,我剪輯了一段《泰坦尼克號》中的輪船全速前進時工人們努力工作和輪船龐大的畫面,然后要求學生結合馬車、蒸汽機車進行思考:“蒸汽”給我們的交通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思考,學生充分認識了蒸汽機、工業革命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樂于去了解和感知這段歷史,并從中獲得教益。
4.動手實踐,暢談感想,突出學生“主人翁”的意識。雖然說歷史知識已經成為“歷史”,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就是歷史的“局外人”。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很多種途徑讓學生更進一步地去體驗歷史。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使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
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時,我讓學生自備薄紙、小刀、橡皮等,讓學生去嘗試、體驗雕版印刷的過程和影響,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在課堂上去操作、去思考,讓他們在歷史課上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也可讓學生動手去搜尋相關史料或講述歷史故事等,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充當課堂的主角。
三、提倡質疑,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學貴有疑,學貴有思。質疑問難既是一種傳統的求知途徑,又是新課標倡導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學習方式的前提。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斷地發現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勤于思考的表現,因而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激勵學生大膽質疑,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而且是發掘學生創新潛能的有效手段。學生在提問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體驗到了主動參與的學習樂趣,也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學習“辛亥革命”一節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
提問:如果孫中山不把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辛亥革命還會失敗嗎?
學生:應該不會,因為孫中山已經成為精神領袖,有他的正確領導就能避免失敗。
學生:還是會失敗,因為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薄弱,人民不理解革命。
提問: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某個領導人呢?還是在于其階級本身的弱點?
學生:其階級本身的弱點決定失敗。
總結:辛亥革命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決定了辛亥革命必然要失敗。
提問: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說明資產階級為什么具有軟弱性、妥協性?
學生:因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里,在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與外國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有一定的依賴關系。
這樣,通過層層啟發、點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而且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總而言之,學習是一項以學生個體為主的活動,只有學生真正學進去了,才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做到心里有學生,確立民主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課堂里帶著興趣地多讀、多思、多問,真正實現師生互動,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能夠真正“做主”,真正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