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利亞
摘要: 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作者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概念進行界定,并結合工作實際調查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分析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責任感缺失問題的成因和來源,從心理學視角提出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對策。不僅為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理論研究提供了相關依據,而且具有提高大學生責任感的重要實踐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責任意識原因分析培養
責任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對于自身心理和行為的規定性,包括外在的社會規定性和內在的自我規定性①。康德曾說:“人,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沒有任何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件。”②這句話言簡意賅地道出了責任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隊伍、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更是肩負著重要而神圣的責任。
一、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剖析
(一)自我責任意識淡薄
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主要表現在
對自己的學業不負責,不思進取。不像中學那樣時時有老師監督著,大學更注重自我學習,因此很多時候是由學生自我管理,很大一部分同學失去了方向和動力,作息時間混亂、隨意曠課、考試作弊等。其二,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當碰到一些挫折時,沒有勇于面對、努力去克服,卻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一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更無法奢求其承擔其他責任。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曾說:“樂觀的人在遇到同樣的厄運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性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樂觀的人不會被失敗擊倒。在面對惡劣環境時,他們會把它看成是一種挑戰,更努力地去克服它。”③大學生是成年人,應愛惜自己的生命,體會父母含辛茹苦的撫養和社會的殷切希望。
(二)家庭意識欠缺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游子吟》表達了古代游子對父母的思念之情,以及孝順父母的責任意識。所謂的家庭責任意識,簡單而樸素,就是對家的愛,對父母的孝心。當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家人的寵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激、關心父母。有些學生平時在學校里不主動打電話給家人,只到了沒錢的時候才會打電話要錢。孝順是我國的優秀傳統,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孝順父母應是一個很基本的道德品質,大學生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有能力時當報答我們的父母。
(三)社會責任意識有待加強
當今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意識有著一定的理解,志愿服務、奉獻
愛心、激揚人生、鞭撻惡疾,無一表現出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向個人利己主義傾斜的現狀顯而易見,很多時候,集體利益往往被他們忽略,對他們沒好處的事情往往不會去做。在不少大學生眼中,上大學僅僅是為了自己以后能夠找到一份薪酬高又穩定的工作,實現自我價值,而沒有說要為社會作貢獻,報效祖國。有的甚至一味地抱怨學校和社會沒有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為建設好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二、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在當代,一些人無限擴大了對個人價值的追求,為了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和集體的利益,損人利己、唯利是圖、忘恩負義等不良現象在社會中蔓延。大學生置身于這些環境中,不知不覺中就會受到影響,漸漸地把責任意識拋諸腦后。
(二)家庭教育忽視責任意識培養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絕大多數家庭只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養,比如責任意識培養,從而使得當代大學生缺少責任意識,使他們逐漸形成了只講索取不講付出的心理。這就使得大學生們無法切身體會父母的辛苦,不能體諒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利益我來享受,責任推給別人。這就是當今社會上出現一些有才無德的危險品的根本原因,不僅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還使含辛茹苦培養其長大的父母和無私育人的老師為之痛心。
(三)大學生自身意識水平不足
自我意識水平不足是部分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乃至缺失的內在因素。首先,對社會現實缺乏正確的認識。大學生與社會實際接觸不多,不能全面理解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的關系。思維的片面性,使他們不能全面正確看待社會問題而導致社會責任感的缺乏。其次,人生價值目標的缺位。他們容易把對自己的責任同對集體與社會的責任對立起來,不能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責任意識呈現出矛盾性④。
三、提高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對策
(一)大學生自身應提高道德修養
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而且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擁有完善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信念,不斷健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首先,大學生要有人生目標。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確定一個偉大的目標,并決心實現它⑤。沒有目標的人生是殘缺的,大學生還應有相信這個目標能夠實現的信念,然后為之奮斗。其次,大學生應進一步明確責任意識,鑄就責任品格。對于責任意識,大學生已有一定的理解,但這種認知是比較粗淺的,要把責任問題提升到人生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確責任意識。責任品格是在具有責任意識的基礎上升華而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承擔責任的基本保證。大學生要不斷進取,在形成較完善的責任意識以后,形成高尚的責任品格,學會勇于承擔責任,自覺付出行動履行責任。
(二)注重責任實現能力的提高
責任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熏陶和反復灌輸,并進行長期的責任教育實踐,才會使大學生形成較為堅定的責任意識,形成良好的責任習慣。
首先,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即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各階段相應的責任。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曾說:“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可以給自己確立合適的目標。通過自我認識能力的培育,提高責任認識能力。
其次,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⑥。社會是一個大舞臺,要想充分地展現自己,僅僅掌握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實踐是一門同樣高深同樣博大的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社會服務,不但能更好地貼近社會,了解社會,還能培養自身的責任意識,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得到加強。
最后,培養自我激勵能力。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挫折,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我激勵,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不斷努力,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達到目標。同時,通過責任目標的實現,能力的加強,從而進一步激勵自己,產生積極的情感反應,實現人生價值,提高責任感。
(三)加強責任教育制度建設
責任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應該被淡化或者邊沿化。
首先,高校應把學生責任感培養納入教學目標中,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調查實踐。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簡單地授課、拿到學分,應該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地位加以強調,形成思想政治課內容體系,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并結合素質教育、基本道德規范等。
其次,在政策律令方面,學校要把學生的責任感列入畢業考核之中,對學生形成一定的硬性約束力,以促進和引導大學生責任感的強化⑦。
最后,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設置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責任教育內容。新生入學時,可以開展適應性教育,讓他們能夠盡快轉變狀態,進一步樹立人生目標,培養責任意識。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學校要經常進行人生規劃、責任感強化等方面的教育,可以開展一些名人講座、團日活動、各種比賽等活動,讓他們的大學生涯有目標有方向。大四的學生即將走上社會這個大舞臺,學校更要掌握好學生的責任狀態和思想動向,在學生走上社會的路徑上把好關,做好培訓工作,加強引導和教育。
注釋:
①葉浩生,況志華.責任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2-6.
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
③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著,洪蘭譯,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0.
④李萍.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2).
⑤德國詩人、戲劇家 歌德.J.M.
⑥龍景奎,劉國棟,王文龍.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弱化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心理,2006,(5).
⑦朱蘊麗,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對策思考[J].黨史文苑,2007,(9).
參考文獻:
[1]Abramson L,Seligman M,Teasdale J.Learned help less ness in humans: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78,87(1):49-74.
[2]Barry R,Schlenker,Thomas W,et al,.The Triangle Model of Responsi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4):632-652.
[3]James C,Overholser.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Promoting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rapeutic Change.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2005,35(4):369-376.
[4]Schlenker,B.,Britt,T.,Pennington,J.,Murphy,R.& Doherty,K.The triangular model of responsi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4):632-652.
[5]Sweeney P,Anderson K,Bailey S.Attributional style in depression:A meta - analytic review.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5):974-991.
[6]姜勇,龐麗娟.幼兒責任心維度構成的探索性與驗證性因子分析[J]心理科學,2000,23(4):417-420.
[7]李保平.透視研究生的責任意識[J].中國研究生,2003,(3):42-44.
[8]沈曉陽.論責任的內涵、根據、原則[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2002,(1).
[9]葉浩生,楊文登.責任的二重性及責任意識的培養——給予心理學的視野[J].心理學探新,2008,(9).
[10]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該文章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