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友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廣泛地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并要求學生“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然而,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課外閱讀往往為學校、教師、學生自覺不自覺地弱化、忽視。至于原因,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滯后,用應試教育的考核模式考素質教育培養的學生,課外閱讀開展起來,明顯的“成本大、周期長、效益不高”,不如抓教材,搞“短線投資”效果明顯易見。那么,如何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呢?
1.提高學生、家長和教師對課外閱讀的認識
“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是基礎,是先導;課外是課內補充、繼續和發展。課內指導方法,帶動課外;課外知識的運用和遷移,促進課內的提高。課外閱讀的意義在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劉勰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就是通過大量閱讀培養和獲得“語感”,熟悉和掌握語言規律,增強語文修養,提高語文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形象地強調多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我國古代的私塾教學就是讓學生熟讀乃至背誦四書五經,然后才由塾師開講,解惑答疑。課外閱讀不僅是人在學生時代所必需的,而且是人的一生所必需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課內知識永遠無法滿足人們工作的需要,人們必須從瞬息萬變的信息中搜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如果沒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無法做到的。另外,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的初中生,除了課本還是課本,視野狹窄,知識貧乏,課余生活枯燥,身心發展受到影響,加強課外閱讀可克服此弊端。因此,教師和家長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不能僅用分數判斷一個學生今后的發展。教師和家長應該支持、鼓勵并指導好學生的課外閱讀。
2.營造自主和諧的閱讀氛圍
營造快樂的閱讀氣氛,讓學生明白課外閱讀是其語文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其知識、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著重要的形成和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條件,通過各種渠道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加強閱讀指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給學生營造快樂的閱讀氛圍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強調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倡導自主、快樂地閱讀。我們用增加課堂實踐分和精彩的點評激勵學生閱讀,學校閱覽室、圖書室向師生全天開放,保證閱讀時間、閱讀質量。給學生開設了閱讀課,保證每生每周有兩個小時專門的閱讀時間,閱覽室環境幽雅、清新,師生暢游書海,如癡如醉。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僅喜歡讀書的學生學有收獲,原來讀書興趣不濃的同學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因此,必須注意為學生的課外閱讀營造一種自主和諧的氛圍。
3.進行讀法指導
“語文課本只是個憑借,憑借它歷練學生讀書的本領”,而“讀書重在結果,讀法重在過程”。教師的任務絕不只限于教學生讀一篇篇文章,理解一個個主題,而在于指導學生掌握各種適用于不同目的、不同內容的讀書方法。因此,在學生閱讀前,應集中進行讀法的指導,把精讀、略讀、瀏覽等不同方法介紹給學生,速讀、默讀、朗讀可根據學生自己的喜好進行自由選擇,重在教會學生閱讀,掌握閱讀方法,讓學生由學會讀會變為會學會讀,培養其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作品的能力。
4.開展定向閱讀(專題閱讀)
這種方式是課本的延伸,是探究的深入,可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具體做法是:教師結合課本某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或某個知識點,搜集與此相關的課內外讀物,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進行探究創造,最后交流探討,歸納總結。例如,在學完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或《阿長與〈山海經〉》后,組織學生定向閱讀散文集《朝花夕拾》,加深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再如,初中語文說明文,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大自然的種種奧秘。學完課文后,學生仍意猶未盡,此時教師就應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定向閱讀自讀課本中與之有關的文章,如《水的怪脾氣》、《海水里的寶藏》、《地圖的魔術》等科學小品文,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然,關注自然,探索自然,滿足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開闊他們的視野,從而激發他們關注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熱情。
5.開展自由閱讀
以各種期刊、雜志、報紙等內容為主,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充分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批判等環節,有效拓展思維空間,擴大知識面。在閱讀活動中,我主要向學生推薦了《語文報》、《讀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說選刊》、《中學生閱讀》等適合于學生閱讀的報紙雜志。另外,把教學大綱中指定的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的篇目推薦給學生,鼓勵學生用省下的零花錢買書,以備自由閱讀時人人都有書可讀。這種閱讀方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的閱讀空間,深受學生的歡迎。
6.課外閱讀以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為始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絕大多數學生對課外書籍充滿興趣,他們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古今中外的風俗人情。但也有不少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喜歡看書。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讓這一部分學生與喜歡讀書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切不可用強制武斷的方法。
由于所閱讀書籍的不同,同樣的學生面對不同的讀物,他們表現出的興趣也不一樣:往往喜歡讀時文的學生比喜歡讀名著的學生多,喜歡讀青少年刊物的學生比喜歡美文的學生多。而中外名著一直以來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閱讀這些作品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7.鼓勵先進,堅持閱讀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教師要及時檢查督促。為了激發學生持久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教師應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等。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
8.讓學生作讀書筆記
古人說“讀書得間”,讀書要有自己的心得見地,并且運用于自己的學習生活。教師應向學生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要求,隨讀隨記。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課外閱讀筆記本,每天將閱讀過程中精彩的詞句、優美的景物描寫、精彩片斷、名言佳句,以及對自己日后的學習有借鑒作用的內容記錄在本子上。
參考文獻:
[1]教育博客.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的幾點思考.
[2]網絡.初中生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3]心若在夢.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指導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