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永香
摘要: 作者首先分析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其次從鼓勵學生的質疑入手,探究如何培養問題意識,最后結合教學經驗,分析并歸納如何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問題意識情境
《新課程標準》指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從“不會問”到“學會問”,從“不敢問”到“敢于問”,并通過搭梯子,引路子,教方法,讓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學會質疑問難,進一步提高探究學習的含金量。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的培養,并非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達到目的。教師必須認識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問題情境的精心創設,多方面、多角度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1.注意問題設置的難度和密度。
問題的設置應有一定的難度,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積極的思維活動,要使他們通過努力能夠達到“最近發展區”,可以“跳一跳,摘果子”;應疏密有間,有一定的停頓時間,以適應學生的思維規律和心理特點,特別注意不要一直問個不停,否則學生應付都來不及,哪來的時間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2.培養自學能力,促進問題意識的發展。
鼓勵和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教學任務,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種基本訓練。自學能使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鉆研問題。善于自學就能活躍思維,發展能力。自學往往是求知欲驅動的,而求知欲又是從“問題”開始的。比如閱讀課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組課文的后面,其閱讀的方法基本在本組的前面課文中已講解過,教師就應該放手讓他們學習,切忌把閱讀課上成講讀課,講得過多反而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也不利于問題意識的培養。
二、鼓勵學生的質疑,培養問題意識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較多的是追求學生認識的“標準化”,導致了教師對學生認識發展的整齊劃一。表現在課堂上,常常是教師的一言一語給學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維定勢,嚴重地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妨礙了學生的創新。因此,克服思維定勢,發展求異思維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打破“唯我獨尊”的思想,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使學生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引導他們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允許并鼓勵學生的認識朝不同方向輻射,并敢于爭議,發表新穎獨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見解,敢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大膽創新,標新立異。這樣,即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在是非、優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維過程、辨析過程就是創新意識萌生、成長、成熟的過程,其積極意義絕不是某一具體問題的答案能代替的。
三、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不僅要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還要給學生教方法、搭梯子,使學生懂得,一篇課文或一段、一句話要質疑什么,從哪兒質疑。教師要先給學生搭梯子,幫助學生設問題,從細微處入手,從字詞句入手設計問題,由淺入深,然后從段落、文章整體入手設疑,最后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問難。
1.在預習課文中質疑問難。
在上新課之前,安排時間讓學生自學。自學除要求學生完成一般任務外,還應“不提問題不讀書”、“讀書必發問”。讓學生將初步自主探究課文過程中不懂的問題記下來。
2.學會抓文章的題目設疑,在課題的題眼上質疑問難。
文章的課題一般都濃縮了整篇課文的精華,是文章的眼睛,思維的窗口,可以幫助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課文出示課題后,可讓學生說說從課題中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這樣,既能理解課題,又能為學習課文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內容的興趣。如教學《梅花魂》,出示課題后,學生問:“魂”指什么?“梅花魂”真正指什么?
3.在閱讀理解整篇文章中質疑問難。
學生在學習和探究課文時,會不斷地產生新的認知沖突。這是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探究課文的好機會。教師在閱讀中要指導學生抓住文章中重點詞語,句子或段落質疑,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長此以往,學生讀書必疑從而培養了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啟迪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如學習《林海》一課,“親切與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學生問:為什么這兒要寫三次?這三次“親切與舒服”,各有什么不同?是不是課文的重復?《凡卡》一文中,學生讀了凡卡寫的信封“鄉下,爺爺收”“康司坦丁·瑪卡里奇”問:信封這樣寫,爺爺能收到信來接他回鄉下嗎?……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產生的疑問,對理解文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提出后,探究的興趣高漲,積極思考討論,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這些內容。
4.在教學結束后質疑問難。
學習完課文后,師生合作整合全篇課文內容,再聯系實際又會產生新的疑問,學生此時質疑,是對課文內容的反思深化,應鼓勵學生學完課文后積極質疑。如教學《窮人》一文后,學生問:仁愛的桑娜最終結局會是什么?學生就能聯系實際,認識不同社會制度下人們不同的生活。學了《魯濱孫漂流記》后,有生問:魯濱孫回國后將會怎么樣呢?,這些問題的提出更進一步拓展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總之,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機,是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開端,是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的一個途徑,我們在教學中努力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方莉華.在研究中尋找失落的教學——對“在教學中研究”的審視[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0,(01).
[2]王圣勝.小學語文課堂生動化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08).
[3]張殿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魅力中國,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