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春燕
作文是一種語言表達活動,需要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刺激,才有激發傾吐的欲望,寫作的動機和創作表達的熱情。濃厚的興趣正是作文的一種良性的,有效的刺激和動力的源泉。目前不少學生怕作文,認為作文是一種苦“差事”,產生一種談“文”色變的壓抑心理。只有激發寫作的興趣,學生才能愛寫,才能從認識和情感上真正熱愛寫作文。如何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經過二十年來的作文教學實踐,學習別人的良好經驗,結合自己的體會,我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和啟發。
一、教給方法,科學指導,激發作文興趣。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作文教學的指導得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要領很關鍵。同時,必須打破傳統的作文指導模式,建立開放型、發展式的教學模式。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束縛,給學生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調動學生作文的能動性,激勵學生想說想寫,鼓勵學生愛說愛寫,幫助學生會說會寫,引導學生說好寫好。如在指導學生寫“我喜愛的一種東西”時,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我為他們準備的文具盒,說說它的外形、結構特點和用途;接著例文引路,讓學生讀后說說作者抓住文具盒的什么特點來寫,作者是怎樣聯想的,通過這篇例文掌握了哪些寫物的方法,讓學生各抒己見。最后讓學生說說打算寫哪樣自己喜歡的東西,想抓住它的什么特點來寫,怎樣聯想。這樣一來,學生對寫“我喜歡的一種東西”有了清晰的寫作思路,掌握了方法,個個興趣盎然,都想一吐為快。
二、提供寫作素材,激發寫作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不把作文當成苦差事,首先就要激發他們的興趣。只有使學生有寫作的興趣,才能讓其勤奮地寫,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寫作素材直接來源于生活,間接來源于課內外的閱讀及各種媒體等,如果學生生活豐富多彩,接觸的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開闊,感受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地積累素材。一是從生活中積累。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觀察自然和觀察社會實踐中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如開展科技活動和文體活動,表演課本劇,慰問孤寡老人,等等,為學生積累多方面的寫作素材,這樣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再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在指導學生寫《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前,我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拔河比賽和瞎子添嘴巴的游戲;寫一處景物時我帶領學生觀察了欽江的早晨。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和感受,作文時就有話可寫,有情可抒,寫得得心應手。班里有三位學生所寫的《我愛欽江的早晨》在參加欽南區“愛我家鄉”作文競賽分別榮獲二、三等獎。二是從閱讀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積累是寫好一篇作文的基礎,要指導學生從閱讀中汲取營養,積累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遨游書海,汲取生動的語言,把優美的詞句、語段摘抄下來,盡可能地背下來。可以開展各項活動持續鞏固學生的興趣,如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背誦佳句好段。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廣開“材”源,對讀中有所得,有所感,隨時記下來,逐步積累。學生有了閱讀積累,寫起作文來肯定會文思泉涌。
三、耐心引導,讓學生說真話。
學生怕作文的另一個原因是將作文看得很神秘,認為很難寫好,因此產生了畏懼心理。究其原因是教師在教作文時,忽略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沒有從內容入手,而是大講作文的理論和寫作技巧。這種“要我寫”的做法,使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剛要動筆就得想:我這樣寫是否符合老師的要求?畏畏縮縮不敢動筆,使作文變成了一種思想負擔。要讓學生愿意寫、喜歡寫,就必須打消一個“怕”字,消除他們思想上的神秘感,克服畏懼心理。教師應想方設法啟發、引導學生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說,筆就怎么寫,也就是把自己看到想到的寫下來,腦子不要有框框。只要學生敢寫肯寫,就及時給予鼓勵,使學生增強寫作信心。如我在指導學生寫《我喜歡的一種小動物》時,抓住“喜歡”做文章,讓學生們說說自己喜歡的是什么動物,為什么喜歡,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才會越寫越想寫,越寫越愛寫。
四、創造成功機會,激發作文興趣。
成功是興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盡可能創造成功的機會,激勵和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講評作文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成功點、閃光點,大至短篇,小至字詞句,只要寫得好,就讓學生讀一讀,讓他們“炫耀”一下自己的成果,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快樂。利用學習園地,定期展出學生的優秀作品,使學生看到自己作文的進步,享受寫文章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實踐證明,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就必須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啟發學生,教給方法;善于指導積累素材,開闊視野;多一些表揚肯定,少一些框框和批評,學生的作文興趣就會得到有效的激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