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關鍵詞〕 幼兒教育;數學教育活動;
設計;組織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5—0073—01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于幼兒來說,如果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活動本身的趣味性,很容易導致數學教育活動的枯燥和乏味,失去學習興趣而降低學習效率。幼兒數學教育活動設計和組織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關鍵。本文結合作者多年幼兒數學教育經驗,總結了教學活動設計的指導思想、目標,組織原則,教學方法的應用和操作材料的投放。
一、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1.設計的指導思想。
數學教育的目標明確提出:“教幼兒掌握一些粗淺的數學知識;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怎樣通過數學活動實現目標,樹立幼兒自主學習的信心,怎樣把教學目標滲透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并使之得到更好的體現呢?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即科學合理地設計、組織幼兒的數學教育活動。實踐證明:一節好的數學活動能啟發、調動幼兒思維的潛能。
綱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戲之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設計、組織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的有利手段。將游戲滲透到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在數學教育活動中感知、理解、探索知識,幼兒更容易掌握知識,探求知識的欲望也會逐漸增強。
2.確定數學教育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綱要》的數學教育內容,非常適合幼兒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幼兒認識周圍事物。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如何挖掘各具體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功能,就要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幼兒的實際水平,確定教學活動目標,也是數學教育活動設計的重要方面。教材內容應當與幼兒的實際水平相結合,找出兩者不同的特點,即事物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的特點和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把握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及認識事物的局限,將它們有機結合,使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得到提升、認識事物的局限得以突破。
二、 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的組織
幼兒的注意力不穩定,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其學習,因此,科學、合理地組織是有效完成數學教育活動的充分條件。根據教學內容,以游戲為手段,合理地、科學地組織各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環節在形式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各教學環節具有不同作用:有的是對已有知識的鞏固;有的是學習新知識的開始;有的是對幼兒知識情況的檢驗。它們環環相扣、合為一體,最終為數學教育活動目標服務。另外,選擇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數學教育活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幼兒數學教育活動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動,不能以量的多少來衡量。因為幼兒在數學活動中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數學教育活動還應遵循以下指導原則:
1.趣味性原則。針對幼兒年齡特點,在數學教育活動中融入足夠的趣味性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傳授給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激發幼兒的興趣。
2.主體性原則。“幼兒應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應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
3.激勵性原則。教師對幼兒應采取肯定、接納的態度,熱愛、尊重每一位幼兒。通過反復評價幼兒的活動表現,激發幼兒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三、 操作材料的投放
材料投放的適宜性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礎,材料應該能引起幼兒的積極思維,凸顯數學的本質特征。幼兒園數學教育操作材料的提供,應著眼于幼兒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建構,使材料具備適宜性、科學性、層次性,讓幼兒置身其中并進行充分交流,使得幼兒的數學學習更有意義。幼兒操作材料投放首先應考慮具體內容與幼兒的年齡特點。其次,材料本身在材質、色澤、形狀上要有變化。當幼兒按要求舉起不同數量的卡片時,由于每個人的卡片顏色不一樣,幼兒只能動腦筋舉出相應數量的卡片。而三原色幾何圖形泡沫板適合動腦又動手的幼兒,因為圖形、顏色、大小不一樣,需要幼兒動腦筋思考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幼兒通過操作不同材料,能獨立思考,互相學習,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更多的信息。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