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慧敏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或誤區,主要表現在:有的大而籠統、不具有可操作性,失去了教學的實踐指導作用;有的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目標過高或過低;有的對三維目標的認識模糊。沒有教學目標的課堂是無序的,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不恰當,導致大量負效課、無效課、低效課產生。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從優化教學目標做起。
一、以課標為“法”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有課標意識。要研究課程標準,對課標的要求要心中有數。新課標既提出了課程設計的總目標: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又規定了必修課程的目標分為“閱讀與鑒賞”和“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課程標準還明確規定了“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的選修課程的內容,并對五個系列選修課程提出了明確的課程目標。
不僅如此,課標還針對不同類型的文本提出了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求能閱讀理論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如對文言文的學習,要求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這些應作為不同類型文本教學目標設計的總的指導思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我們解決了為什么而教學,教學什么,怎么教學等一系列問題,為教學指明了方向。因此,準確把握程目標要求,是優化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的起點。
二、正確認識三個維度的關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語文課堂提出了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新要求。這無疑是符合現代社會對學生培養的要求。這三大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攻方向,是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也是語文教學的起始與歸宿。
巢宗祺先生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中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目標要求時說:“語文課終究不是政治課,其差別不僅是學習內容的不同,而且在于課程實施的方式的不同,語文課程要求在聽說讀寫的學習活動中,更多地以滲透、涵詠、熏陶等方式實現上述共同目標。”所以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
由此可見三維目標在語文學科中是有層次性的,但不是并行的三個層面。在三維目標中,言語知識與能力的形成是基本的,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在這基本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和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則是實現另外兩個維度的途徑。在兼顧其他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才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老師在授課中需要先找到能夠讓三者產生聯系的公共點,使這三者有機融合,但是這三個維度的目標既有規定性又有靈活性,不是每節課都要平分秋色。
三、透徹地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考慮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要分析一篇課文在這一冊書、在這一單元中的地位,分析一個單元中究竟哪篇課文,處于“領頭羊”的地位,是單元教學的重點。這篇課文教好了,教其他課文可能就比較省力了;另外它在這一冊書中處于什么地位,對一些文質兼美的經典名篇一定要重錘敲打。
2.考慮課文的文體特點。不同文體有不同的表現手法、不同的表現規律、不同的解讀規律。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在教學目標設計中著重學習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
3.考慮課文的個性特征。每一個單元的每篇課文各有特點,教學目標設計要突出每篇課文的特點。如同樣是新聞作品,《落日》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就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前者是通訊,通過細節描寫使文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后者是一則消息報道,把寫作重點放在記者和參觀者的感受上,是側面描寫,它對寫奧斯威辛的狀況有襯托作用。
四、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
課程實施關注的是學生,學生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育的對象。學生的主體性在各國新的課程改革中得到了尊重。因為課程是學生的課程,課程必須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預設教學目標時,可以借鑒教參上的教學目標,但不能完全照搬,而要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內容密度、深度要切合學生實際,目標過高,達不到,就失去了意義;目標過低,學生會感到乏味。如在講《李憑箜篌引》時有的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內容:“聽《高山流水》,請大家試著用文學語言把聽這段音樂的感受描寫出來。”且不說語言文字表達方面,單從音樂感受方面對于一般的學生來說難度就相當大。這樣的教學目標超出一般學生接受能力,這樣的教學目標恐怕不是誰都適用的。教師要分析自己面對的教學實際,衡量所教學生的真實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使每一堂課都具有比較科學的定位。
要實施新課程標準,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目標是不可缺少的,但還要注意教學中其他環節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將它們統一于科學教學之中。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