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壁
摘要: 閱讀是一種由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記憶等多種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心理活動,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個性、情趣、動機、興趣等心理因素都直接起著調節作用。
關鍵詞: 語文教學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方法
小學這個階段,正是學生形象思維發展的最佳時期。小學生心靈的空間非常廣闊,創造性的潛能最易得到發揮。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對話者,教師如能發掘并引領著學生品讀、感受、體驗、記憶教材中蘊藏的情趣美、想象美、意境美、精神美,課堂就會成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有效的教育性交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不斷提高。所以,教學中,我注重激發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擴大積累,讀寫結合,嘗試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激發興趣,創設情境
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其學習興趣,引發情感體驗。
1.實體情境。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于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要下雨了》,有條件的話,可讓學生觀察“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了解下雨前動物的特點;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圖畫》、《秋天的雨》,此類涉及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的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就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
2.語感情境。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渲染也是創設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學《美麗的公雞》,當公雞的圖像出現在學生眼前時,老師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繪:“看,這是一只多么美麗的大公雞,它紅紅的冠子,漂亮華麗的外衣,腳上還穿著一雙金黃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學生聽了老師的描繪,便能充分感受公雞的美麗。教師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能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
二、教給方法,激發興趣
不少學生是喜歡讀書的。可惜的是,大多數學生并無書可讀,僅有的只是課本,閱讀面太有限。針對此情況,我通過家訪、組織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向學生和家長們介紹閱讀的好處及對孩子學習的幫助,并向他們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報刊。我也尋找一些書刊,再到圖書室借一些,放到班上讓學生輪換閱讀。漸漸的,學生手頭上的讀物多了起來,從而解決了缺書的難題。此外,利用課余時間,教育學生怎樣愛惜書籍、整理書籍,讓他們懂得閱讀不能急功近利,要長時間堅持方能見成效的道理。幫助學生安排好課外閱讀的時間分配,選擇好書刊、報紙閱讀。在選擇時做到正確引導與尊重學生的意愿相結合,引導他們閱讀各種有益的書報,并不僅僅限于只閱讀作文一類。教給學生們正確的讀書方法,使他們養成愛讀書多讀書的習慣。學生們在我循循誘導下漸漸明白了怎樣閱讀之后,讀書的興趣也就愈來愈濃,知識面也就越來越寬了。
三、激發興趣,調動閱讀的積極性
1.培養閱讀興趣,使學生樂于課外閱讀。
要想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就會努力尋找閱讀機會,得到閱讀滿足,從中獲得信息,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而學到知識和愉快的情感體驗又會增加閱讀興趣,就會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愿望?!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還對課外閱讀量提出要求:一、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達到五萬字。對一年級的學生,重在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養成天天閱讀的習慣。因此,學完拼音之后,我讓學生借助拼音閱讀《小學生課外閱讀》中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童謠故事、散文等,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推薦經典讀物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童話故事書。除了利用每天中午時間進行閱讀外,還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我們的讀書計劃,讓這項活動得到家長的重視和大力支持,為孩子購買適合孩子讀的拼音讀物,在家中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督促孩子每天在家多讀書。班里定期組織學生交流讀書體會。我還在班中設立了圖書角,讓學生從家中帶來一些有益的書籍利用午休的時間自由借閱,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閱讀能力。只要利用一定時間自主地進行課外閱讀,就會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閱讀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增長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享受無盡的樂趣和快樂。
2.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低年級的課文故事性很強。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教學中,我借助形象的畫面,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通過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故事,有意無意地進入閱讀學習的情境。
四、多樣朗讀,培養語感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實際上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口說作者的話,學作者的語言,學作者的遣詞造句,學作者的神氣、音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大量的朗讀,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揣摩其中蘊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學生對課文中準確優美的詞語,生動鮮明的語感,奇特嚴謹的結構,都能留下一定的印象。如: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課文,特別是通過一些重點語句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黃山石頭的多而奇,讀著讀著,對黃山的喜愛之情就自然而然地用語氣表達出來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感情朗讀不僅是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而且有助于學生情感的激發。如:在讀了課文中描寫春天的句子后,給學生播放春天的畫面,引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再讀課文。這樣,使學生在讀中體會文字的內容,培養了語感,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熏陶。
總之,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只有努力研究閱讀方法,有意識地把學法指導和學習品質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進行,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達到“用不著教”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