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香
摘要: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學生學習成功很重要的素養之一。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使初學英語的學生養成學習英語的好習慣。
關鍵詞: 初學英語者置放卡片課前準備學會聽課查閱工具書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慣成自然,習慣作為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教師對初學英語的學生進行啟蒙教育,激發其學習興趣,端正其學習態度,培養其良好的學英語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面對對英語好奇而又不知所措的初學英語的學生,教師應培養他們什么樣的學習習慣呢?結合自身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最基本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養成置放姓名卡片的習慣
初學英語時,老師應該讓學生制作自己的英文姓名卡片,其作用是便于盡快熟悉學生,記住學生的名字,課堂上便于提問。此外,這樣做也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記住中學課本中常用的英文名字,同時也營造了一種初步用英語交流的良好氛圍,為以后的英語口語的訓練和英語知識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要讓學生認真制作英文姓名卡片,并每天英語課前端正地擺放在課桌上,以實際行動配合老師的課堂教學,為課堂教學的高效、順利展開提供輔助條件。
二、養成充分做好課前準備的習慣
雖然我們一直提倡素質教學,高喊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實際上學生的課業負擔依然很重。為了節省時間,學生的課桌上往往是各科教材、教輔資料,作業本“堆積如山”,因為這樣可以方便他們隨手拿到他們需要的東西,甚至一些同學為了完成不同學科的作業連課間10分鐘也“充分利用”了,直到上課鈴聲響了,還在埋頭做別科的作業,下一節課開始時大腦思維根本還沒有轉換過來。這無疑會影響到下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務必要反復向學生強調課前準備要及時、充分,這樣課堂學習效果才會好。上英語課時,桌面上應只擺放英語學科課堂上用得著的資料,如教材、課堂筆記本、課堂練習冊等,要心思專一,“一時專一事”。如果課前準備做得好,并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則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
三、養成學會用心聽課的習慣
學會聽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但是有些學生卻不會聽課,針對這一點,要對他們進行“如何聽課”的指導。告訴他們,上課并不僅僅只是用耳朵“聽”,而是要眼、耳、口、手、腦并用。尤其是英語學科,這些方面的綜合運用更顯得重要。具體講,“眼”指的就是用眼睛看,對于老師的板書、手勢及面部表情、眼神要及時捕捉;“耳”指的是用耳朵聽,這個方面在英語課堂上尤其顯得重要,因為“聽”不同人說英語是學習英語一個很好的途徑,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知識點,還可以極好地訓練學生的聽力,尤其是現在的英語課堂上,往往倡導的是“任務型”教學模式,因此它不像以往的課堂,老師一個人說得多。現在,幾乎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如果能擅用自己的耳朵用心地聽,那么學習的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口”當然指的是說英語了,英語是一門語言,而語言是用來傳情達意的,因此只有說得也好,英語才算真正好,所以在課堂上,一定要珍惜說的機會;“手”指的是書寫,課堂上如果有需要記下的地方,比如老師板書的重點難點,或者是聽到自己認為是重要的短語或句子,就要及時地寫下來,鞏固或者拓寬自己的英語知識。“腦”則指的是一定要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告訴學生,只有上述幾點都做到了,才算是會聽課,而這種習慣一定要堅持。如果學生能夠長久堅持,師生配合就會更默契,教學效果也會不斷提高,而學生的學習勁頭也會更足。
四、養成在“用中學”的習慣
“實踐出真知”說的就是只有實際上運用了,自己才能真正學到。學習英語也是一樣。學英語離不開口、筆頭練習,只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在不斷地運用中才能熟練地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因此,“該出口時就出口”(多說),“該出手時就出手”(多寫)。要大膽、大聲地說英語,不要怕出錯,在老師的幫助下努力認真實踐,在用中學,學中用,并一直堅持,一定會成功。
五、養成及時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學習英語和學習語文一樣,是離不開查詞典等有關工具書的。因此要告訴學生:平時在學習中遇到讀音、拼寫、詞義及習慣用法上的疑惑,除問老師和同學外,還可以翻閱詞典和工具書,養成自學、自主解決問題的好習慣,而不應該遇到問題只是消極、被動地等待,白白耗費寶貴的時光。一旦這種自己查閱工具書、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養成,將會受益終生。
教訓告訴我們,教師如果只研究自己的教而忽略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果半個學期、一個學期過去了,你的學生還未進入“角色”,那將會是很遺憾的事情。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主導、引導、啟蒙作用,幫助學生盡快養成初學英語時應該養成的諸多好習慣。這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一旦落實,則于教有裨,于學有益。而經驗告訴我們,學生與好習慣相伴,就會與成功有約,而英語學習也肯定會取得出色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