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進入網絡時代,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新問題,對此,應辯證分析、正確對應,把傳統的優秀經驗與時代的嶄新特點充分結合起來,把教育的“鼓點”敲到受教育者的心坎上。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網絡時代針對性
信息網絡時代,由于高技術手段的廣泛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現象,要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要密切聯系信息網絡的特點,貼近社會和生活實際,使道理進入頭腦,道理入行動,取得預想的效果。
一、網絡時代信息具有交互性強的特點,教育要注意及時反饋。
經過多年建設,有的單位和教育者形成了自己的“心得”與“經驗”,如分章節分重點講解?,F實表明,這些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必須與當前網絡時代實際緊密聯系,單靠“填鴨式”的機械“說教”是達不到教育的應有之效的。這方面應該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信息網絡速度快,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饋機制。建立信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反饋機制是網絡的互動性所決定的。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效率高,由于微博、論壇、郵箱等實時傳播工具的普及化,往往事件在第一時間便可傳播至全球任一角落。這種特點使得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顯得“措手不及”,來不及作出及時“反應”,因此,有必要建立由網絡技術與教育專家聯合組成的專家隊伍,類似部委“發言人”,專門對有關事件進行研究,及時對事件作出正確反應。二是網絡發布消息起點低,應專門針對“討論”加強引導。在網絡公共平臺上,只要是不違反法律、法規和道德要求的各種信息都可以發布。而各種意見的推出,都有人關注;各種建議面世,都有人呼應。研究表明,大眾在群體議論時“智商偏低”,“人云亦云”,往往思維來不及認真思考便被“同化”。這就給某些不良分子以機會興風作浪,把小事放大,將正常行為“描黑”。因此,有必要加強引導,讓受教者用正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各類事件,從而自覺筑起對不良信息的“防火墻”。三是要充分利用好網絡載體,凈化網絡環境。網絡已經成為重要的思想論爭陣地,也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在網上討論學術問題、生活問題、社會問題,以及傾訴自己的心情等已經成為許多人工作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應辯證看待,一方面,網絡改變生活方式、增強工作效率已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雖然出現一些論爭,但“道理越辯越明”,不必片面擔心網絡的“負面”作用,只要講求方式方法,將道理說清,讓正確思想通過辯論進入思維,其效果遠比單純單方面教育好得多。在辨明道理的基礎之上,應培養鼓勵受教者發表健康向上的內容,只要凈化環境成為大眾的習慣,不端行為便會自然失去“市場”。
二、網絡時代思想認識多元化明顯,教育要把功夫下在理論聯系實際上。
網絡時代,思想來源渠道多源化帶來思想認識的多元化,盡管無論是在網絡“虛擬環境”還是現實生活中,主張正義向上的因素始終占絕對主流,但對主流形態也應進行相應改造升級,以適應網絡信息環境。一是要把“大道理”同“小道理”結合起來。在教育中切不可只講一些一般化的道理和空泛的原則,必須針對受眾經常思考而又沒有正確理解的問題,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講到他們的心坎上。把黨的政策、治國方略同家長里短、油鹽醬醋聯系起來,把當前受眾在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生活態度、人際交往方面的模糊認識澄清。二是要搞好新老結合。傳統的優良美德諸如紅軍長征堅韌不拔的精神、雷鋒無私奉獻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瑰寶,應該大力發揚,只是弘揚主旋律的方式方法應該更新。要認識到現在的被教育者的生活環境、思維方式與紅軍、雷鋒所處的年代是有相當差別的,講解時不能單純講這些精神如何可貴、如何值得發揚,而要結合當時的環境與現在的環境之差異,實際講解優良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之所在,從而使受眾感受到,盡管世事滄桑、時過境遷,然而優秀傳統始終流傳,并且已經在新時代發揚光大成“新的長征”、“新時代雷鋒”,進而自覺地把這些瑰寶入心入腦入行動。三是把深層次理論同淺層面表象結合起來。網絡時代,教育案例來源迅速、廣泛,正面反面均有許多“說法”,然而,由于“眼球效應”,受眾對正面因素往往司空見慣,聽到后反應較小,而對于“樓脆脆”“樓歪歪”之類的事件,出于強烈的正義感,反響可能比較強烈,受激情指引,可能會脫離正常思維,變得激動偏激。對此不宜“忌諱”“回避”,可從一小撮人為了利益喪盡道德等現象談起,具體分析法律制度方面的漏洞,再談對于危機情況的應對補救舉措。這種深入淺出,聯系“新鮮活潑”的現實案例的教育方式可以自然達到“潤物潛無聲”的效果。
三、網絡時代不同群體仍然關注不同,教育要注意區分層次換位思考。
網絡是公眾交流互動的工具,誠然因之出現大量新特點新形象,然而教育對象由于生活經歷、文化水平、工作崗位等環境不同,其在思想基礎、理論接受能力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等方面也不盡相同。這在客觀上決定了教育必須區分層次,堅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一是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因材施教。受眾來自不同的家庭、社會環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認知風格等,具有個體差異性。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要盡量了解受眾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不同,這也是教育應始終貫穿的原則。教育內容設置、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要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特點和接受能力,注意突出重點,貫徹少而精的原則,使教育更加貼近各級各類人員的思想實際。二是要站在被管理者的位置上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受教育者著想,想其所想,采用的方式和手段貼近受眾的思維習慣,就會增加親切感,增強教育的感染力。當然,這并不是丟掉原則,片面迎合受眾,而是用更靈活的方式堅持原則。三是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要適當。開展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既有傳統方式,又有借助高技術平臺的新方式,但技術僅僅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不能一味圖新奇看樣式,更重要的要看哪種方式更能針對特定受眾產生共鳴效果。四是教育的組織要符合受眾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要注重不同內容之間的關聯和遷移,使受眾既能掌握教育的總體精神,又盡可能多地了解深層次的細節。
參考文獻:
[1]羅洪鐵.略論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大學生成才中的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5).
[2]黃靖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新論[J].中國高教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