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旦
物理是一門基礎學科,物理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學生怕學物理的狀況,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問題。怎樣面對這一現實,如何迎接這一挑戰?“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我認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才是增強教學效果的根本途徑。一個好的例子,一個好的實驗,一個發人深省的提問,或者是一句恰當的鼓勵話都能引起興趣。學生在學習中一旦有了興趣,就會主動、積極、愉快地學習。在新課改物理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促使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究創新能力。
一、靈活利用課本
新課程教材版面設計圖文并茂,讓學生耳目一新,內容更貼近生活,聯系實際。例如,為了介紹、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系,教材設計了“生活·物理·社會”欄目,讓同學們感受到物理既有趣又有用。
每一個物理概念都用相應的英文單詞表示,既促進了英語的學習,又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習的興趣。“work”、“time”的第一個字母“w”、“t”分別是功、時間的字母表示。在講到“速度”時,課本上給出了獵豹追捕鹿與蝸牛緩慢爬行的圖片等;在各章前專設一頁,印有與本章內容相關的圖片。另外,課本中還設計了許多便于學生操作的探究性實驗等,教師靈活處理這些內容,可以對學生學習物理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實驗引入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物理實驗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中學生大多好奇、好動,教師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在物理教學當中,設計含有實踐性的引入環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圍繞一節課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其形式有做一做、試一試、畫一畫、賽一賽等。設計滲透實踐性的引入環節,一般應注意:選用的實驗宜小不宜大,花費時間少,但趣味性要強,啟發性要大,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解決問題的欲望。
三、精心設問
由于物理知識抽象,而初中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尚未形成,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較大。為了克服這一困難在實際教學中形式要新,即溶知識性于趣味性之中,寓教于樂,也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蘊含著的極大的扭力,每章每節都有新的知識、概念、規律。特別是概念、原理、定律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都會使學生產生疑問,引起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物理學中許多規律、定律是前后相連的,而中學生的思維缺乏連貫性,往往停留在表層認識上。如果教師能設法讓他們發現原有認識的片面性,或再多問一個“為什么”學生就無法解決,就會使他們產生認識的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而動機又是個體發動和維持其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激發得越強烈,就越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態度、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智能潛力。教師精確地設問,可使學生處于情緒高漲的內部狀態,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電壓》一課新課導入可作如下提問:1.導體中要有持續電流須幾個條件?學生預料回答:“a.電源,b.電路要接通。”接著追問:“電流怎樣形成的?”學生答:“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繼續追問:“是什么使電荷發生了定向移動?”學生答:“是電源。”老師接著演示小燈亮的電路驗證學生回答的正確性,再接著用一廢電池換原來新電池重做實驗發現燈不亮了,老師問:“為什么不亮呢?”學生會說:“那是廢電池。”老師問:“為什么新電池會使電荷發生定向移動呢?電源究竟是靠什么使電荷發生定向移動呢?”到這時學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急切地等待教師的解答,這時就激起了學生的濃厚的認識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這時來講授內容,教學效果必會大大增強。
四、開展科普活動
興趣是求知最大的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鉆研精神,發展創造能力,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中開展科普活動,重視第二課堂,對于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并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就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興趣是創造性地學好物理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工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做到“學有所樂”,達到“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