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婕
實施高中生物新課程要注重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內容的實踐性,倡導生物教師立足于本省與本地的實際情況,積極而大膽地開發適應本地情況的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到生活中尋找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形成科學的態度和世界觀,形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并為改變家鄉面貌而勤奮學習的美好情感。
根據新課程改革傳達的精神,聯系中學生物教學的實際,生物教學可以在開放性、實踐性、生動性三個方面下工夫。這樣做,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又符合中學生物教學的實際。
一、開放性
1.活用生物教材,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中學生物教材是生物信息的載體,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內容,它的綜合性很強,涉及社會、經濟、人文等因素,也與化學、地理等學科密切聯系。目前,中學生物教學實行一綱多本,即圍繞著一個教學大綱,出現了人教版、蘇教版和中圖版等生物教材,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色選用生物教材。因此在生物教學時不再受“教材中心、課文中心”的束縛,應該是多種教育信息資源交叉的切入點,就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教教材”上,力戒照本宣科,應在生物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跳出教材,活用生物教材,提高教材的開放性,對教材做靈活變通,或重組或增加或刪補,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生物的教學面,開闊生物的教學視野,這一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個性。
2.搞活課堂,激活思維,實現教學方式的開放性。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教師應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將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這一關鍵性問題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從而使生物課堂教學“形是封閉,實為開放”,形成開放性的課堂教學。
(1)因才或材施教,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在生物教學時要根據教材、學情、教情的不同特點,靈活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討論式、質疑式、情境式、問題式、辯論式等教學方法。要努力營造平等、自由、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思維激活狀態,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求新知。如我在實驗班上《細胞癌變》一節內容時,就根據該班級思維比較活躍、反應敏捷、大膽發言、組織能力強的特點,采用“學生講—學生議—教師補”的教學模式,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內容;再如,在《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一節教學時,就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懂得如何保護美麗的上杭,如何保護汀江河,培養學生愛護家園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問題引導,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在生物教學時,要啟發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教師在備課時要預先設計好開放性問題,設計的問題在思維的向度上應是多元的,答案也應是多元不唯一的。開放式教學,就是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每個問題不一定只有一個答案,有的問題會有幾種結論,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對不同的結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當學生各執一詞時,教師既可以放手讓學生自由爭論,又可以參與辯論,但絕對不能壓制學生的思維。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了課后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了深入。比如講授“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時,針對市場上出現的“核酸營養物”,引導學生討論“核酸營養物是否有效”,有人認為核酸是大分子有機物,進到人體后會被分解成小分子,所以就談不上營養的問題。有人認為它既然是我們人體很重要的物質,我們就應該及時補充,同學之間爭論得不分上下,難分高低,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要有理由就是正確的,目前還沒有統一定論。
二、實踐性
新教學觀強調: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學生認識和發展規律,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如何上好生物實驗課,是提高生物教學水平的關鍵。以往往往采用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滿堂灌”是常用的課堂教學方式?,F在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感知,在感知的基礎上獲得理性的知識,在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能力,重新建構生物體系和認知體系,學會學習生物課。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自己動手做,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印象深刻,比起傳統實驗中老師的單純示范,學生也易于理解,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與生活知識講座結合起來,結合環保日,開展科普專題講座;一些較重要的環保節日如:植樹節、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愛鳥周可以被利用起來做專題,以主題日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相關的專業知識。還可以利用這些節假日或以每星期一節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做與之相關的公益活動。如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并對校園植物掛牌,這樣既能實現學生參與環保的愿望,又能在活動中深化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樣,可以讓學生了解有關報紙雜志和電視臺上的環保知識,再加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利用特殊的日子,進行特殊的教育。比如,在6月5日“環境日”那天,把平時積累的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印成試卷,對學生進行測試、評分,根據成績評出一、二、三等獎。開展這種活動既可增長學生的環保知識,又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參與意識。從而讓學生在實踐程中獲得感知,在感知的基礎上獲得理性的知識,重新建構生物體系和認知體系,學會學習生物課。
新課程關注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前教師一本課本、一本教參、幾張掛圖,年復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學,使學生失去了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學習新課程以后,農村的田間地頭、樹邊、草地、河邊、池塘,尤其是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利用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把本地區的自然資源與教材靈活結合在一起,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把生物課上得生動有趣,達到較佳的教學效果。在一些地方,突破教室的限制,把課堂引到田野、山林、河邊、湖畔,不但讓學生動手參與,而且能身臨其境,感受生物教學與自然交融的樂趣。
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我們以往對生物教學的評價體系顯然已經過時。我們必須建立符合新課改要求的評價體系。既然新教改為我們提供了創新的空間,優越的山川地理環境為教學生動性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中學生物教師就應該把傳達“新課改”精神的開放性、實踐性、生動性落實到生物教學的具體過程中, 抓住一切有利時機, 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不斷充實學生的生物學知識,在提高自己生物教學能力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本地區生物教學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