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蔣立濤 王璐 齊彬屹
摘要: 科技創新活動是統領青年科技工作的龍頭,是共青團動員和凝聚青年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服務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文從分析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入手, 結合湖北醫藥學院在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共青團組織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 高校共青團組織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現狀對策
所謂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指: 大學生群體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學校的組織引導下,依靠老師的指導幫助,自主開展的一種科技學術活動。這種科技學術活動的主體是大學生群體,是指包括本專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在內的整個高校學生群體。活動的對象是科技學術活動,它是大學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創新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高等教育領域學術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共青團組織是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之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服務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這是共青團組織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體現,也是創造性開展工作的重要舉措。
一、共青團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現狀
目前在我國高校開展的以“挑戰杯”為主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于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推動高校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和鍛煉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院共青團也緊密結合我院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高校轉變的目標,成功開展了多項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針對我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現狀,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一)學生學習科研能力相對薄弱,不能持之以恒。
我院為二本類院校,相對于重點大學和一本類高校來講,招生錄取的學生質量和綜合素質相對偏弱。經過調查,我院學生大部分屬于普通高中的中上游學生或是重點中學的中下游學生。這從客觀上決定了大學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專業知識的深入和實際應用。大部分學生雖然主觀上愿意進行科技創新,但在遇到困難以后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探究問題的學習科研能力,致使很多科研項目半途而廢。
(二)學生科研成果突擊的多,科技含量不高。
共青團在組織學生科研活動中,只能作為最后成果評定的組織者,因此部分學生投機取巧,不做潛心研究,而在短時間內將老師或別人的成果進行拼湊便作為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參評。因此目前的課外科技活動雖然出現學生參與人數逐年增長的良好態勢,但真正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卻很低,就因為缺少了平時知識的積累和實踐的總結。
(三)老師指導力不從心,科技創新氛圍不濃。
高校教師不僅需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還必須參加科研項目和基金的研究,因為這與職稱評定關系最為密切。我院青年教師居多,個人的科研、教學等工作壓力很大,因此往往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只能是擠出時間,稍加指導,科研活動教學任務繁忙時根本無暇問津,指導力量異常薄弱,不能保證其連續性。科技創新活動成了應付省級科技比賽的代名詞,參加完競賽科技創新活動也就結束了,學生不再涉及相應項目的研究,沒有形成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
(四)開展的科技活動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實效。
我院近幾年將科技創新活動放到了共青團工作的首要位置,通過舉辦“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院內選拔賽、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首屆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等豐富了科技創新活動的形式。但是形式的多樣化并沒有讓活動本身的實效性得以凸顯,同時學生在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并沒有專業的人士給予指導和糾正,因此很難獲得實際知識和心智技能的提高,這就使活動的開展流于形式。
二、共青團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相對滯后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專業技能。
就目前我院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學五年中,一年級以公共基礎課程學習為主;二、三年級以英語和計算機過級、專業基礎課程學習為主;四年級學生主要忙于專業課程;五年級成績好的學生準備考研究生,不考研究生的大多為找工作而忙碌。由于一年級學生并未真正接觸專業知識,因此參與科技活動力不從心;二、三年級接觸的專業知識只是基礎知識,純粹的專業知識相對不足;四、五年級學生基本參與到繁忙的臨床實習過程和就業考研的大軍中,因而很難出現有較高水平的專業成果。另外醫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必修課和選修課課時多,也是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的重要原因。
(二)地處山區,學生科技信息獲取渠道單一。
我院地處山區,在相關科技信息的獲取上相對滯后,缺乏與其他高校進行信息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只能處于一個單打獨斗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科研知識的形式只限于教師課堂的傳授,以及團委組織的一些校級科研活動,這也成為制約學生科研向縱深發展的一個瓶頸。
(三)缺乏專業的指導教師隊伍。
專業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是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得以發展的保障。雖然科技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但這項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專業老師的認真指導。我院的學生科研多數是教師申報科研項目而學生作為一些最基礎的科研環節的參與者,真正是學生申報的相應課題,因為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的教學科研量得不到科研及教學管理部門的系統性認定,所以對指導學生科研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缺乏相關專業指導老師輔導的情況下,學生科研水平處于一個難以提升的尷尬境地。
(四)學術氛圍不濃,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良好的學習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不僅能為具備創新能力的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而且能激發學生潛在創造力的發揮。因此,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很重要。然而,從我院舉辦的不同形式的大學生“學術講座”來看,很多學生表現出不關心的態度,參加的人數相對不多,其中一部分學生還是由于組織者的硬性要求或其他原因而去參加的。因此很難達到學術講座的預期效果。
三、共青團組織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對策
共青團中央號召高校共青團要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以培養人、塑造人為目標,用“素質教育”統一高校共青團工作。因此,高校共青團必須高度重視,將其納入共青團工作乃至學校工作的整體規劃中,并建立層層負責、分級管理的合理機制。同時,要制訂具體規劃,將其貫穿于教學實習、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等各個環節中,使科技創新活動的規劃更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科技創新活動融入大學生活。
根據學生的專業水平情況展開有層次有區別的科技創新活動。由于各年級學生在個性特征、已有經驗、知識結構和優勢能力等各方面表現出階段性的差異,科技活動的展開就應相應地分層與分階段。大一新生剛踏進大學校門,很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但他們的知識結構單一,所以應從思想上引導,讓他們感受到進行科技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使其產生進行科技技術活動,開發智力,提高能力的動機;進入大二、大三階段,已學習了一些基本理論,也開始接觸專業基礎課,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鼓勵他們參加一些科技競賽,進行專業實習,敢于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方法,并能對自己的創新思想做出合理的解釋;對于大四、大五的高年級學生,要求他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發揮主干作用,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出一些實際成果。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有敏銳的洞察力,并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對已有方法提出改進措施。
(二)將專業學習與科研有效結合,互相促進。
很多學生認為繁忙的專業學習是制約自己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主要因素,卻忽視了專業學習和創新活動的相容性。因此我們可以將專業學習與學生科研創新活動時間上的矛盾對立轉化成為相互促進、相互依托的聯合體。用扎實的專業學習來保證學生科研創新成果的質量,用科研創新活動的吸引力來促進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將專業學習和學生科研創新有機統一,相互促進。
(三)建立長效激勵機制,提供制度保障。
激勵機制就是為大學生和指導老師設置一個愿意為之奮斗的目標,使得師生的勞動成果得到認可,解除其后顧之憂,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激勵機制, 為活動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為激勵學生科技創新出成果,將科技創新活動成績與綜合素質測評掛鉤,并納入優秀生的推薦與評定日程;為鼓勵教師參與活動, 將教師指導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納入工作量計算,并制定相應的獎勵辦法,從制度上為科技創新活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四)加快發展大學生學習科研型社團。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更多的是在課外進行,由于目前教學體制和教學資源有限,學院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組織更多的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而學生自發組織的學術科技型社團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對學術科技型學生社團要予以積極的鼓勵,在工作指導、資金劃撥、活動審批等多方面予以支持,使其成為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有形舞臺。
(五)健全組織機構,完善管理體系。
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要轉變為由團委、教務處、科技處、宣傳部和各院系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體制 ,要特別突出教務處、科技處的作用 ,以更好地獲取專家教授的關注和支持。團委可以主要負責省、市及校級科研創新活動的組織工作,各學院則要具體落實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科研項目申報、立項、過程的跟蹤管理、成果驗收等,以利于拓寬活動的影響面,拓寬學生的參與面,形成活動的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七大報告,2007:21-37.
[2]史學林.當代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的理論與實踐,團中網站,2007:208.
[3]張鵬.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5,(3):50-53.
[4]許曉鳴.以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中國高等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