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中職數學課堂大多采用在講授式的基礎上增加啟發和引導的教學模式,整個模式偏向于思維化的訓練.但是,在初中數學成績處于中等偏下的中職生對于這種偏向聽覺和視覺的教學模式并不擅長.所以本文討論了如何利用活動教學,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或搜集資料,直接參與活動討論,使豐富的生活資料引發學生的興趣點,并同時使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體會成功感,激發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學生興趣點和成就感的基礎上增加數學純理論知識的教授,學生不僅不會排斥數學,而且能通過數學活動課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得到發展.
【關鍵詞】活動教學;數學教學
數學課一直是中職學生比較畏懼、沒興趣的課程之一.因為從小學開始,數學課就一直傷透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由于教師們沒有針對這些班級中等偏下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施教的原因.這些學生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聽覺型或視覺型學習者,不能只依靠觀看他人做某事或依賴自己聽和記的能力而能學好知識.他們更傾向于沖動,少有耐心,偏向屬于動覺型學習者.有些學生在上課期間,如果不能走動或做些什么,他們會感到厭煩.他們的學習方式有些偶然與隨意性.他們喜歡參與即時的、直接的和具體的經驗而不是學習具體的概念再應用.通過直接參與活動來學習更有益于這些學生掌握知識.而原來的中職課堂教學模式大多類似于高中數學課堂模式,是在講授式的基礎上增加啟發引導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模式偏向思維化的訓練,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直接參與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活動教學模式使用得相當少.所以,總的來說中職數學課堂教學實施時沒有針對中職學生學習模式的特點,純思維化的訓練模式加重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負擔,減少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學生數學成績下降了以后,又對數學課產生了畏懼,產生了惡性循環.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了新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新的大綱強調了三項技能與四項能力的培養:計算技能、數據處理技能、計算工具使用技能、空間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2011年7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材開始在江蘇職業學校中使用.這本新教材與老教材比最大的變化是在體例結構上,每個新知識的構建模式都以探究、新知、例題、思考交流、問題解決、練習、習題、讀一讀、回顧與小結、章復習題這樣的體例結構呈現.其中,可以從探究、思考交流等設計環節,看出新教材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和自主構建新知識能力培養的重視.
所以,筆者試圖通過活動教學,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自主構建新知的能力,并通過這一過程達到培養學生三項技能與四項能力的目的.活動教學分為探究型活動教學、合作型活動教學、交往型活動教學.在實施活動教學時,要想兼顧到這幾個方面,把活動教學實施成真正的增加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而不是形式主義的或只為開課服務的教學,那么必須把這個活動教學拓展到課堂之外.
一、課堂外的改變
中職生普遍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所以,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他們通過課前準備,做到多么充分的預習新知識,并搜集活動資料的要求有點強人所難.所以,筆者從課后作業形式的改變做起.
傳統的作業形式是課后和練習冊上的習題.這些習題是純理論性的題目.雖然,這些年已經注意了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結合,但是應用題的類型還是偏單一化,同一章節的應用題就那么幾個類型,而且這些應用題只是給理論性的問題套了一個實際問題的“外套”.它缺少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自己發現和總結問題的環節.因為在實際現實生活中,對于一個問題每個環節你可以通過網絡或個人經驗等獲得很多的信息,這些信息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的,學生必須學會如何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分辨信息的對錯并做一定的篩選,選出對自己有用的.最后還要在有用的信息里面考慮怎樣把這些信息合理地組合在一起,幫助自己分析問題.而我們書上的應用題,都是經過老師的編寫,里面的信息都是有用的,都是對的,并且已經是編寫的最精簡的形式了.所以,在課后筆者布置了拓展作業,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自己編寫應用題或自己針對某一節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生活說明理論如何應用到實際生活.這些拓展型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組織學生自由組合合作完成.在合作中又能培養學生互相溝通、互相協調的能力,讓學生學會互相諒解,學會如何組織才能發揮每個人的長處.
比如:以函數概念這節的教學為例.這一節課是概念課,而且由抽象符號和嚴密邏輯關系組成的概念一直是學生掌握時的難點.所以,只能通過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互相比較對照著理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因此,可以布置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函數關系,舉出實例,模仿例題或自己獨創性的設計問題并交流.學生舉出來的實例所涉及的內容很豐富,有的學生選取股票走勢圖并提出了自己對某股票走勢的看法,還提出問題:如何能找到一個函數關系式預測股票走勢?怎么用數學公式分析股票走勢圖?達到預測走勢的目的.學生們對于這些問題都很感興趣,那么本人在課后繼續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對于學生繼續學習函數的性質、斜率等后續數學知識都有很好的幫助.再比如:學習統計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組織搜集資料進行統計研究和分析.或者讓學生自己撰寫論文,尋找數學和專業課中知識的聯系.作業類型的多樣性可以打破原有數學作業純理論的枯燥模式,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興趣點.教師在學生興趣點的基礎上增加數學純理論知識的教授,學生不僅不會排斥數學,而且能通過數學活動課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得到發展
二、課堂教學中的改變
中職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方法大多數是在講授法的基礎上加上啟發引導或合作交流等.在課堂上的探究環節,由于教師給學生準備的時間太短,中等偏下的同學來不及深入思考,所以,經常只看到好學生講得頭頭是道,大部分學生只是當聽眾,致使這種合作交流討論大多流于形式.但是,有了課后作業形式的改變,筆者可以在眾多常規課堂教學中,增加那么一些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
在完成一節新課講授和學生完成這節新課的拓展作業以后,教師都可以使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們對拓展作業的成果進行交流.一方面,由于中職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經常做不到老師講一遍就能把概念理解全面,需要反復地體會理解.在學生們的交流中,通過部分學生自己發生的錯誤,幫助所有學生正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那么,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就能做到只是引導者.開始時,概念的對或錯,學生還需要老師的分析和肯定.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們能把問題越辯越明了,不需要老師補充分析了.另一方面,學生在大家面前把自己認真搜集撰寫的資料展示出來并得到大家肯定的時候,他所得到的成就感就是他下次更好地完成拓展作業,更積極地在課堂中交流的動力.
雖然,由于課時不夠等種種原因,教師不可能每節數學課都能采用,注重課后學生自主分析準備,課上只是交流討論的活動課教學形式,但是,相信只要有這種課堂活動課教學形式的存在,學生們就能獲益良多.甚至,隨著學生們熟悉適應了這種教學模式,各方面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數學課都能采用這種模式的一天也會來到的.
三、教學評價模式的改變
現在中職數學教學評價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通過試卷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按30%,30%,40%的比例組成.有的學生平時不認真,最后期末考試臨時突擊復習參加考試.這些學生重結果,不重過程.在剛開始布置課后拓展作業時,由于學生從小沒有做這種數學作業的習慣,而且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所以覺得課后拓展型的作業太費時間,自己只要期末最后考及格就行了,所以對拓展型的作業敷衍了事,達不到教師設計作業的目的.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在學習數學知識方面確實有困難的學生來說,有必要減輕他們考試的負擔,用他們在文科或交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長處,來彌補他們對數學理論知識理解力不夠的短處.在數學課堂中,也能給他們提供發揮自己其他方面長處,得到成功感的機會,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筆者對學生學期總評成績的比例做了調整,調整為學期總評成績以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按50%,25%,25%的比例計算,讓學生重視平時成績,而平時成績考核時又以課堂表現及拓展作業作為重點考核的內容.用這種方法實施了一個學期以后,學生嘗到這種考核方式的甜頭.一次有一個學困生對筆者說:我數學好久沒考到九十幾分了.從話中能感受到他的成功感.大多數人總是對自己比較擅長的內容感興趣.特別是當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之后,他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這個他比較擅長的方面,形成良性循環.所以,改變評價模式能讓學生在活動教學前期準備,活動教學、拓展作業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方面的技能和能力都得到發展提高.
這種活動教學的模式在中職課堂的使用筆者還只是在嘗試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使用活動教學模式進行新課教學時,如何指導學生做課前資料搜集準備工作,并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減少書上已有的結論或例題對學生思維模式的限制.這是筆者將繼續研究的問題.總之,相信我們只要關注中職生的學習風格,通過活動教學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成就感,就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理論知識,他們的各方面能力和技能也能得到培養和發展.
作者簡介:朱麗娜,女,就職于無錫高等師范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現就讀于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