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廣大的數學教育工作者和數學教師,都應該“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數學課程與教學資源”. 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也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說,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這就要求教師能從生活素材中去開發和利用可以用于教學的資源,使數學教學源于生活,適應生活的需要. 課程資源是豐富多彩的,但生活永遠是課程資源的源頭活水. 為此,我們必須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把數學教學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數學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充滿快樂、激情、幻想,充滿活力的生活世界.
一、學生日常游戲中的教學資源
小學生活潑好動,愛做游戲. 在很多學生日常的游戲中,蘊藏著可為數學教學服務的資源.
如在教學“認識負數”這一內容時,有位老師是這樣引入新課的:他先讓學生同桌兩人玩一玩自己平時經常玩的“錘子剪子布”的游戲,玩后再和同學們說說自己的輸贏結果,學生一聽說數學課讓他們玩“錘子剪子布”的游戲,都高興極了,同桌之間馬上開始玩了;過了一會兒,老師讓學生停止游戲,匯報游戲結果,學生個個情緒飽滿,急著要回答. 老師請了一名學生回答,學生說:“我贏了兩次,輸了兩次. ”這時,教師問:“如果贏二次用2表示,那么輸2次又該如何表示呢?”此時學生的思維正處于興奮狀態,他們就想出了很多表示的方法,如2,輸2,02,-2等,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了負數的教學. 在這里,教師巧妙挖掘學生游戲活動中的教學資源,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新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校園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校園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 從學生的校園生活中提煉出的教學資源也是“學習內容生活化”的有效載體. 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校園生活,善于發現校園中的數學素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有利的課程環境.
例如,學習面積和體積的有關計算后,有位教師將學生帶到熟悉的操場上,先引導學生對操場和跑道進行實地測量,然后提出:根據所測數據,同學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積極思維,紛紛發言:① 操場的面積是多少?② 我們學校有200名學生,活動時的人均面積是多少?③ 環形跑道的面積是多少?④ 若在跑道上鋪上0.3米厚的三合土、0.2米厚的沙子,需要三合土和沙子各多少立方米?⑤ 若每立方米的三合土需15元,每立方米的沙子需25元,那么在跑道上鋪一次三合土和沙子共需多少元?⑥ 若在操場四周邊上每隔2.5米栽一棵樹,共需要栽多少棵樹?每棵樹若要20元,共需花多少元?等等. 見學生一一作了解答后,教師還補充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若在操場■的空地上栽花種草,請你當一回“小小設計師”,為學校設計一份綠化方案. 教師充分運用校內的生活資源,創造性地開展了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此外,如校園中的“位置”問題,教室內外的幾何形體,大門或大廳里的柱子,圖書室里面的柜子,體育室里面的多種球,等等,都可以成為鮮活的教學資源.
三、家庭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雖然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但是這些不同學生的家庭生活經歷中卻處處充滿著與數學教學相關的資源. 如在一年級教學“高矮”的前一天,可安排學生:“明天數學課上,小朋友們要告訴全班小朋友,你家里是爺爺高些,還是奶奶高些,是爸爸高些,還是媽媽高些.”這樣學生回家后自然就會認真觀察比較,無形之中就把“高矮”的知識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感悟了.
再如,在學習小數乘法時,可讓學生收集一些自己家里到超市購物的小票,再讓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根據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系和數字特點,發現因數和積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到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這樣做不僅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讓學生明白將生活中那些零散的數學知識加以整理分析,就可能找到數學規律和方法.
四、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隨著時代發展,影視、網絡的突飛猛進,在學生面前展現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多彩,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教師可從影視、網絡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信息,開展生活化數學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認識分數”時,在鞏固練習中,就播放了一段電視上的蛋糕廣告,內容為:有8個小朋友吃蛋糕,先把蛋糕平均分成8塊,每人一塊,這時又來了一位小朋友,看見他們吃蛋糕,饞得直流口水,其中一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蛋糕平均分成兩份,一人一份. 看完廣告,教師問:看了廣告,你聯想到幾分之一?由于這段廣告學生平時已看過,且音像效果好,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興趣很濃.
在小學生參與的社會活動中,教師如果留心的話,也會發現許許多多的數學教學資源. 如走親訪友中的購買禮品問題,外出旅游中的行程規劃問題,租車租船問題,參觀公園時的購票問題,以及收集報刊中各種表格上的數據,電視廣告中各種打折贈送等的促銷廣告內容,各種文章中與數學相關的知識,各種商標的圖案圖形,一些蘊藏著數學資源的畫面,等等,這一切都可作為開發的教學資源.
總之,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不局限于課堂上、教材里的數學,而應跳出教材、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把數學教學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去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