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萍
成功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才能取得,只有教師的教是不行的,還得要學生主動地學,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啟發、點撥、設疑、解惑的主導作用,努力創造機會,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善于創設“學” 的空間,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使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 下面就談一談自己這方面的做法及體會.
一、大膽放手嘗試,讓學生“學”有機會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吸取知識、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來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積極構建他們自己的意義”的主動建構過程. 建構者只能是學生本人. 人的思維是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通過擺一擺、剪一剪、講一講、分一分、畫一畫、說一說等方式,讓學生的眼、腦、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并留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在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象中去探索和發現規律,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圓周長時,課前老師發給每名學生一張印有直徑、周長、圓的周長與直徑關系的實驗記錄表,學生各自準備各種硬幣. 上課后,老師講完實驗計劃,就讓學生動手實驗量直徑、測周長,并上報實驗計劃,作出記錄,再分別計算出每個圓的周長除以直徑所得的商(保留一位小數),填入記錄表中. 學生通過實驗、計算、觀察、分析發現,同圓中,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再用繞線法加以驗證,讓學生確信無疑地得出:圓不論大小,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推導出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式. 這樣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不僅興趣盎然,而且數學思考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設定問題,激發參與欲望,讓學生“學”有激情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引導學生深入鉆研的趣味性問題,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參與欲望. 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我先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數出黑板上的三角形的面積. 正當學生為自己數的三角形的面積沾沾自喜時,我又提問:如果你家有一塊近似三角形的菜園,要計算這塊菜園的面積,你也用數格子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積嗎?這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知識內容與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造成一種“不協調”,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疑問,從而讓學生置身于如何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問題情境中,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三、營造討論氛圍,讓學生“學”有創見
討論能集思廣益,既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又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還能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造精神. 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重點精心設計論題等材料,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勇于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而且通過討論交流,教師可獲得全面的信息反饋,便于科學地調控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效果;同時也可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增強思維的活躍性.
四、優化練習設計,讓學生“學”有樂趣
學習最大的樂趣莫過于看到學習活動的成果. 如果學生在練習中看不到自己的成果,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參與的積極性. 這樣,教師也很難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了. 因此,教師要努力優化練習設計,做到難易適中,體現多樣性,層次性,趣味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都有所得,體會到數學知識本身的無窮魅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安排了一組用眼看數、用手勢表示能否被2,5整除的判斷練習. 練習規定,左手伸出兩個手指表示能被2整除,伸出拳頭表示不能被2整除;右手伸出五個手指表示能被5整除,伸出拳頭表示不能被5整除. 練習開始了,老師陸續用幻燈映出下列各數:40,41,52,60,80,85,365,100,103,87,90,1002. 學生迅速地用左右手各種不同方式表示結果. 學生用眼仔細看,動腦思考,動手演示,動口說道理,學習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題、獨立思考,使學生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