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旭 何又春
摘要本文致力于在德育創新的視閾下探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途徑。德育的創新要以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為主題,以創新教育理論為主線,以調動學生潛在的“非理性因素”為突破口,以營造激發創新的教育軟環境為條件,運用“主體性德育”方法力爭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德育創新創造型人才非理性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作為大學生與社會接軌的前沿區域,也必須把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作為育人的根本目標,為社會培養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在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離不開高校德育的參與,高校德育在創造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德育創新可激發創造型人才的創造力賴以形成和發展的非理性因素。現代科學特別是心理學學科的研究表明,人的創造能力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兩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我國受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受教者的理性因素培養模式十分清晰,而長期忽視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培養,導致受教者的非理性因素沒有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和培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談到主體的意識能動作用時也強調實踐和認識主體的“非理性因素”,馬克思明確指出“非理性因素”是一種能動的創造要素,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具有重大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造力的培養過程與非理性因素的培養過程具有明顯的同步性。高校德育要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非理性因素的正向作用推動促進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高校也應該重視良好德育氛圍的營建,應大力濃化德育氛圍,凈化德育環境,深化德育改革,優化德育內容,全面提高創造性人才的整體素質。
傳統的高等教育重“智力”輕“素質”,重“成才”輕“成人”,特別是不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國內的許多學者都曾一針見血的指出我國傳統教育的特點就是強調秩序、等級以及強調按部就班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模式,注重學生一絲不茍、穩扎穩打、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的培養。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這種方法的確有利于學生在學科領域打下夯實的基礎,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方法確實束縛住了學生的眼界和思維,收縮了學生的創新視閾。這種教育方法和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進行科學創造的時候缺少創新意識。在教學和考核等各個環節呈現智育化傾向,注重政治思想灌輸,輕倫理修養的教育。目前高校德育教育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盲點,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育。高校德育必須實行創新,用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開拓德育的新局面,建立符合時代精神、適應時代要求、貼近育人現實的高校德育創新體系。
高校德育創新要通過深化“兩課”改革、開展各種德育創新活動、增強德育教師創造力的示范效應等多種途徑創設和營造有利于創造力開發和創造型人才培養的德育環境。良好的德育創新軟環境的建設應從以下四種途徑著手:
第一,要繼續深化“兩課”改革,利用教師主導的“第一課堂”促進創造型人才培養。 “兩課”改革必須與時代接壤,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社會問題紛至沓來。對于思想尚未成熟、行為易走極端的青年學生而言,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會輕易地影響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調動起他們思想中不良的“非理性因素”,使其偏離社會的主流。因此,德育教師必須通過加強道德教育增強創造型人才的道德自律精神和能力,決不能空談理論,應通過及時更新的社會熱點問題運用科學理論進行審視,以此來規范學生創造力的正確價值取向。重視并且巧用“非理性因素”來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通過激發動機刺激創造想象激勵創新勇氣來培養創造型思維。高校德育在創新過程中還應加強大學生的意志鍛煉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意志的自主性、自律性、堅韌性及挫折承受力。德育創新應進行橫向拓展,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德育中特有的人文因素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
第二,塑造受教者的主體性意識,利用學生主導的“第二課堂”激勵大學生的創造力。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為學生創造力發揮釋放一部分分值。摒棄“以卷面成績論英雄”的傳統觀念。第二課堂作為高校德育的潛在和拓展環節,應密切結合第一課堂。通過聯系、解構、建構、實踐這一思維鏈條為大學生提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鼓勵學生在配合教學內容的前提下以設定主題團隊展示、辯論賽、演講、小品短劇等多種形式觀察生活凝聚核心價值,并上升至理論高度。還要創設多元化的溝通渠道,依托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形式如QQ、電郵、博客、微博等形式,還有傳統的書信、對話溝通等形式,加強師生交流,及時把握學生稍縱即逝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通過“第二課堂”構筑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從而促進“第一課堂”教學目的的順利實現。
第三,通過營造積極先進科學的校園文化激勵大學生的創造活力。高校應注重校園文化等軟環境的建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團隊協作能力等。在高校中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多種途徑如各種社團活動突出創造力培養的主題。科研活動、文體活動、學術活動學術講座、大學生“挑戰杯”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各種大學生賽事等都應密切圍繞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每個學生都能夠人盡其才,找到適合自己發揮的領域并積極參與其中。要讓創新精神成為當代高校校園文化的主旋律。
最后,同時注重培養德育工作者的創造力培育,建立健全“師生兼顧”的創新機制。兩課教師,面對的授課對象是全體大學生,授課覆蓋面較專業課而言更具廣泛性。受教育者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仿效教育者的活動,因此,教師創新的示范作用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具有充分創造型的德育教師,才能夠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過去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在當代,德育教師不僅要有述古述理論的基本功,更要與時俱進,在理論上創新、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創新,德育教師由于受教者的廣泛性,如果能夠充分調動發揮其創新能力,這種示范作用將成為推動學生培養創新意識的另一重要推動力。因此,高校德育創新在注重受教者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也必須注重施教者的創造力培育,高校也要為德育教師的創造力培育提供進修渠道,雙管齊下,師生互動,才能事半功倍。
L芟钅坷叢矗毫贍省高校科研項目?010087),沈陽工業大學2011年教改立項“基于高校德育創新視閾下的創造型人才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