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鈞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在我縣中小學如火如荼地推展開來. 新課改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是關鍵.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創造性的變化.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識,我在近兩年教育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新課改的精神,采用嘗試教學法. 教學內容上以把握知識脈絡為主,力求體現最新的教學理念,變被動、單調的“聽、念、記”為主動、靈活的“探究、理解、掌握”,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讓學生學會自己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中得到健康發展.
一、我校中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致情況
他們基礎較差、知識面窄、反應慢等.上課時不能認真地聽課,又缺乏學習數學的方法,僅僅是簡單的模擬、識記,導致學習思維遲延,跟不上教師的思路,好多同學聽不懂,不想聽. 此外,平時基礎知識不是太好,在解題時,缺乏條理性,造成解題思路的混亂和答題的隨意. 加上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不懂的地方不好意思去請教老師和同學,怕被人認為“笨”,日積月累,對學習數學存在越來越多的困難甚至討厭數學. 我們許多教師有這樣的同感:講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即使懂了下次再碰到類似的題目還是不會. 多數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
二、嘗試教學法的背景情況
嘗試教學法是由著名學者邱學華教授創立并推廣,已經由教學法逐步發展成教學理論,是在小學率先推出的一種教學方法. 其基本實質是“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 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是由教師先講解,把什么都講清了,再由學生練習. 而是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自學課本和互相討論,依靠自己的努力,通過嘗試練習去初步解決問題,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嘗試練習中的難點和教材中的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在現代教學條件下,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一定的教學條件,可使學生的嘗試活動能夠取得成功.
三、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出示嘗試題.這一步是提出問題. 數學知識大多是通過習題的形式出現的,出示的嘗試練習題要與課本中的例題相仿,同類型、同結構,這樣便于學生能夠通過自己閱讀課本去解決嘗試題.
第二步:自學課本. 出示嘗試題后,學生產生了好奇心,同時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愿望. 這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例題就成了學生自身的需要. 閱讀課本時,教師可預先提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作指導. 由于嘗試題與課本例題相仿,學生通過一定的訓練是能夠看懂的. 學生可以通過看例題舉一反三,學會嘗試題的解決方法.
第三步:嘗試練習. 既然學生已經躍躍欲試,教師就順水推舟讓他們試一試. 一般讓上、中、下三種程度的學生進行板演,其他同學同時在草稿紙上練習. 練習時,教師要巡回視察,及時了解學生嘗試練習的情況. 學生練習時,還可以繼續看課本的例題,一邊看,一邊做.
第四步:學生討論. 嘗試練習后,可能是一部分學生做對了,一部分學生做錯了. 教師根據學生板演的情況,引導學生評講討論,誰做對了,誰做錯了. 板演的學生可以講一講自己這樣做的理由,不同看法可以進行討論. 討論的過程有利于發展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學生嘗試練,嘗試講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對,是否講對,這時聽教師的講解已成為他們一種迫切要求.
第五步:教師講解.學生會做題目,并不等于掌握知識,還必須懂道理,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 因此在學生嘗試練習后,教師要進行系統的講解.
四、嘗試教學法在工作中的運用
放手教學,新舊知識融合式 ,過去上課前 5-10 分鐘主要用于復習檢查,人為地設置了新舊知識的界限,既耽誤時間又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顯得空洞機械,也不利于提高學習能力. 現在在傳授知識時,我往往采取實驗操作,問題探索,嘗試練習等多種形式把新舊知識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由舊到新的思維過程.
鼓勵嘗試,激發思維 . 幾何題往往一題有多種思路,在講解時由于害怕學生不會而耽誤時間,總是加以提示,這不僅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使他們喪失了向難題挑戰的勇氣. 學習了“嘗試能成功”的理論后,不但改變了我的教學觀念,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課堂由過去的“一言堂”變成了“多言堂”.
如習題: 已知:經過⊙ O 上的點 T 的切線和弦 AB 的延長線相交于點 C,求證:∠ ATC= ∠ TBC.
同學們經過思考踴躍舉手,各抒己見,有的利用了外角定理,有的利用等角的補角相等,有的在弧 AT 取一點,利用圓的內接四邊形的性質,有的過 B 點作切線. 通過交流,同學們既可以取長補短,找出最簡捷的方法,又可以開拓思維,使教學過程發揮最大的效益. 嘗試教學法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嘗試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自學能力,將會使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淺,凡事不僅要看重結果,其實更應該注重過程. 通過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深深體會到,要讓學生提高理解思維的能力,教師就必須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體驗、去獲得知識.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 正如《數學課程標準解讀中》所倡導的:“我們不能假設孩子們都非常清楚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并自覺地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數學,也不能單純依賴教師或家長的權威去迫使孩子們這樣做,事實上,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從事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