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目前,我國正處于一個需要用人文精神支撐整個社會和諧、健康、持續發展的時期,理工科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還應承擔人文素質教育的職能,這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面對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現狀,理工科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勢在必行,而且任重道遠。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原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b)-0246-01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加強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而人文素質教育的水平,將直接影響這一戰略任務的完成。大學生是社會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加強理工科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理工科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存在的問題
1.1 知識層面
理工科院校學生對知識結構的認識存在偏差。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明顯缺乏對人文知識的廣博涉獵,如對文學、藝術、宗教、國情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對人類文化遺產特別是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缺乏了解。
1.2 價值層面
社會轉型時期,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開始侵襲大學生的頭腦,道德觀、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在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滲透中,一部分大學生中出現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法律意識淡薄、心理素質欠佳、行為舉止失范、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問題,理工科院校學生人文價值迷失問題嚴重。
2 原因分析
2.1 教育因素
1932年,蔡元培在武漢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大學目的有二:一為研究學問,一為培養人格。”[1]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2]可見,大學教育不僅應教會學生“如何做事”,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但是建國初期,由于在辦學體制上受蘇聯模式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單純強調“專門人才”的培養,再加上重理輕文等思想的影響,導致了科學與人文的嚴重分離,培養出來的理工科學生專業性強,卻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
2.2 學生因素
人文素質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汲取優秀文化成果,為政治思想方向的選擇和價值取向打下文化基礎和審美基礎,從而有利于培養和提升理工科院校學生的道德情操、文化修養和創新能力。但由于其潛移默化性,難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另外,受市場經濟和就業大環境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功利化傾向愈加明顯,學習目的趨向實用,學習風氣淺薄浮躁,重視專業技能課程,而忽視人文素質課程。
3 改進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措施
3.1 更新理工科院校的辦學理念
錢學森說過,創造性思維往往在不同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的交叉滲透中產生。據統計,在世界各個領域1000位有杰出貢獻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過良好的文學、藝術教育。我們熟知的愛因斯坦、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等,人文素質都極高。“錢學森之問”啟示我們,中國教育要培養大師級的人才,必須打破原來專才教育的模式。所以,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重視人文教育,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融合,使大學教育逐步融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理工科院校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3.2 完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理工科院校人文必修課程不夠豐富,所開設的人文課程中列入必修課范圍的課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而體現其他人文素質的課程則更多地集中在選修課之中,且人文選修課數量嚴重不足。而從美國理工科大學人文科學教育的經驗來看,其高度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同人文社會科學有機融合,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多方面開拓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社會領域知識,普遍增加有關社會學、歷史、音樂、繪畫等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內容。我國應借鑒國外理工科教育改革的經驗,確立人文素質教育為內容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門類、課程時數、課程建設等方面,確保人文學科的教學質量。
3.3 充分發揮大學“兩課”在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兩課”教學已經拓展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闊的人文社科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涉及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倫理學、法學、美學等多學科,而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涵蓋在上述學科領域之內,因此可以說理工科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有許多實際上是“兩課”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深化。因此,應充分發揮“兩課”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通過“兩課”教學樹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加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正確引導大學生的行為方向,使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4 培育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是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綜合體現,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大學里意識形態和學術思潮領域的競爭錯綜復雜、日益激烈。因此,必須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人文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重視校園人文景觀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利用好廣播、校報、板報、櫥窗等宣傳陣地,積極營造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寓教于樂、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要堅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大力弘揚主旋律,以先進文化自身的光彩和吸引力凝聚更多學生的審美選擇和價值取向。
和諧社會是由每一個和諧的個體組成的,培養既有知識和技能,又有人文關懷的高素質人才,是理工科院校的育人目標。在加強文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背景下,更應把人文素質教育放到理工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教育模式,為人才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曾水兵.西方人文教育思想的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4,(7).
[2] 王明清.從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思學校的人文教育[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04).
[3] 溫家寶看望文學家季羨林和科學家錢學森.京華時報,2005,7.
[4] 汪振軍.人文素質教育與現代大學理念[N].社會科學報,2006,07.
[5] 于淼.適應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推進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改革[J].中國冶金教育,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