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超
【摘要】標題之真來自自然自在的事實,是新聞事實的再現,事件現場的還原。標題之情,來自新聞當事人或是新聞記者自發的情懷,是一種自然情感的抒發。在“真情”流露中,受眾不再只是新聞事件之外的看客,而是可以和記者一起去感受新聞過程,通過新聞人物的命運跌宕、情感起伏,見微知著,感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新聞標題敘述角度表達方式
新聞戰線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已經進行了兩年時間。中國石化報社的很多記者走進車間班組、偏遠一線、大漠深山,與一線員工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體驗基層的酸甜苦辣。對基層的深入體驗、感同身受,使我們不再只是新聞事實的客觀陳述者,我們的筆下凝聚了更多濃郁深沉的情感,也帶來了新聞文風的改變。這種轉變不光體現在新聞視角和敘述方式上,在標題制作上也尤為明顯。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富有感染力、引人共鳴的標題切合新聞的真諦,憑著新聞本身的“真”和作者真實的“情”,自然生發出一種美感,讓讀者情動于衷。①
一、標題之“真”
標題之真來自自然自在的事實,是新聞事實的再現,事件現場的還原。讀者仿佛可以和新聞中的人物親歷事件的過程,因此更為自然、生動、清新、樸實。反映在表達方式上,就是標題的動態化、細節化。
1、動態化
用動態來還原真實。多采用主謂結構,強調一種進行的狀態。這其中,動詞的運用很關鍵。一個動態、寫實的標題,能夠及時地傳遞新聞信息,具有“簡練、明白、迅速”的特點。很多標題的傳神之處有時就在某個動詞上。
中國石化報社在開展“記者走基層”系列報道之《中國石化管道行》專題時,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們,出發了》的文章,宣告行程6000公里的“中國石化管道行”大型采訪活動啟動。《我們,出發了》——“我們”后面加了一個逗號,起到強調主體的作用——是新聞記者;“出發”,強調行為,直接帶動讀者參與事件過程,調起讀者胃口,去不自覺關注事件的開展; “了”,增加了標題的動態性。標題很平實,讓人一目了然。
2、細節化
細節猶如珍珠,鑲嵌到新聞里能產生光澤、動感、形象,有利于克服新聞寫作概念化的毛病,使新聞更有說服力、感染力。②標題細節化,是指標題要落到實處和細節上去,巧妙地抓住新聞現場發生的,富情感共鳴點和新聞價值、能啟迪思考的細節,進行再現。這些細節多用白描語言,簡練單純,“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魯迅語)。需要注意的是,在細節捕捉上要體現人文關懷,善于挖掘新聞事實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這些人情味遍布在“小人物、小場景、小細節”中,帶出的是“大背景、大事件、大舉措”。
(1)數字細節。對于準確的新聞來講,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將數字直接放到標題中,也更容易讓讀者形成直觀的印象。
2012年5月4日,《人民日報》5版《走基層·探訪熟悉的陌生人》欄目刊發報道《每天20萬次提起加油槍》,記述了中國石化天津石油解放南路加油站加油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每天20萬次”,用這樣一個數字細節去強調一個事實,用“提”去陳述一個動作。從形象出發,化虛為實,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通過細節演化為具體生動的形象。其效果比直接說其工作辛苦更直觀,更具有感染力。
(2)動作細節。細節在富有個性化的人物言行中,在每篇稿子最吸引人的內容、最打動人的事實中。
如:《他夠豎起兩個大拇指》
“一個大拇指不夠。再豎一個大拇指。
河北保定市淶源縣水堡鄉柳溝村村民李雙喜因為地方口音很重,加上口頭表達能力不強,當我說明來意時,他先是豎起兩個大拇指,然后又緊緊拉著馬騰云的手久久不愿放開——這雙粗糙的老手,充滿了感激的力量。”非常生動的細節,這一動作也符合人物身份。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或許說不出什么華麗、煽情的話語,這時候,一個簡單的動作,勝過千言萬語。
(3)環境細節。從事件發生的周邊環境中尋找細節,找到相似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點。《儲油罐頂的月光》(中國石化報2007年1月23日4版)——儲油罐頂,說明故事主人公的工作性質和地點。月光,說明她的工作時間。這個開頭很有詩意,將讀者直接帶入主人公的工作場景。之后再介紹這個主人公的情況,也就是交代背景。《72級臺階上的青春》(中國石化報2007年4月10日3版)寫的也是儲油罐。72級臺階是主人公每天取樣要走的路。同一工作地點,從不同角度切入,同樣都很精彩。
二、標題之“情”
標題之情,來自自發的情懷,是一種自然情感的抒發。這種情,不同于標題黨的煽情,而是來自于新聞主體最真實的語言表達、情感流露與抒發。表現在敘述角度上,體現在作為新聞主體的第一、第二人稱的覺醒,直接引語的大量運用。
傳統的動態新聞報道都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進行敘述,作為一個全能全知的敘述主體在進行講述,一般是采用順敘的方式告訴受眾“這里發生了什么”,也就是說“新聞報道對象怎么樣了”。而第二人稱式的敘述角度,也就是“你看到新聞報道對象怎么樣了”,由記者的筆觸帶領受眾來經歷事件的發展過程。受眾同記者一樣,是事件見證者或者現場親歷者。群眾在新聞中不再是“他”或“她”,而變成了“你”甚至變成了“我”。③
1、選擇受眾最關心的角度
那些大凡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聯系的事物,總是倍受人們關注。標題制作要堅持“三貼近”原則,選好新聞事實與讀者生活的聯結點,選擇受眾最關心的角度,來撥響讀者的心弦。對于企業報紙來說,把企業的工作重點轉化為受眾關注的亮點、熱點。回答讀者普遍關心的問題,解答讀者想知而未知的問題,增加報道的影響力和社會服務效果,這就是最佳的標題角度。
我們以前在抗災報道中,經常用到的標題是《旱災無情、石化有情》、《旗幟、飄揚在抗災一線》《哪里需要油,就把油送到哪里》《支援災區,我們盡己所能》,這些類似于喊口號的標題,具有一定的煽動性,不能說不好。但再煽情的口號,也不如老百姓一句實實在在的話更打動人。《“想不到化工企業如此清潔”》(中國石化報2011年10月17日1版)。說的是某企業邀請市民參觀廠區,反映企業清潔生產工作出色。標題運用的是文中參觀者的一句感慨。以前我們在做同一類型的稿件時,常用《**石化邀請人大代表參觀廠區》這個標題。這樣的標題確實準確表達出了新聞事實,但是過于理性客觀,傳播效果有限。但如果用參觀者口中說出的這句話做標題,因為敘述主體本身的第三方角度,本身具有的客觀性,使得評價也更加客觀,宣傳效果顯而易見。這條標題也符合新聞要素的貼近性原則。
2、運用好直接引語
直接引語的運用,有助于把新聞視角與受眾視角相結合,把新聞話語變成百姓話語;從平民視角切入,以小見大,增加報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這些直接引語來自采訪中自然產生的語言,甚至是由那些新聞事件主體塑造出的“名言警句”,是自然的情感流露。就好似朋友之間的一句對話,一句感慨,有利于增強新聞事件的親和力,新聞的內涵也更為豐富。需要注意的是,直接引語要符合人物身份特征。例如:《“平安就好,沒事就好”》,“‘請大家放心,野三坡加油站的員工和配送車司機都安然無恙。有了發電機,加油站就能為救援車輛加油了!這是野三坡景區被洪水圍困后,53歲的王永強徒步跋涉兩公里,冒著生命危險到達野三坡站后獲知的消息。站長何云峰拉著王永強的手,哽咽著說:‘王經理,站上一切都好。我們擔心加油站安全,沒有離開半步。‘平安就好,沒事就好!壓在王永強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了。”(《中國石化報》2012年8月8日8版)
這是一篇關于北京“7·21”特大暴雨過后,位于重災區野三坡的石化加油站員工如何搶險自救的現場特寫文章。文章的標題就是文中主人公的一句發自肺腑的話。救災的過程是艱難曲折的,但記者并沒有刻意去渲染過程的曲折,而是給了一個讓人安慰的結果。大災過后,“平安就好,沒事就好”是普通人最自然的反應,最自在的情感抒發,具有一種平實感人的力量。
總之,標題文風的轉變,反映在表達方式上,不再冷靜客觀的觀察,而是生動別致的展示;反映在敘述角度上,不再只是“全知全能”的旁白,而是鐘情于新聞主體的自我覺醒;反映在語言風格上,變主觀說教為更多口語化的表達。□
參考文獻
①陳力峰、岑赤民、王瑩,《新聞標題的情感表現——兼談〈楚天金報〉當日好標題》,《新聞前哨》,2007(6)
②孫世愷,《在消息中怎么寫好細節》,《新聞與寫作》,1998(7)
③張芳,《電視民生新聞的美學分析》,《記者搖籃》,2007(8)
(作者單位:中國石化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