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幫俊

1937年春天,國畫大師徐悲鴻應邀到香港舉辦畫展。期間,經(jīng)作家許地山介紹,來到德國籍馬丁夫人家中鑒賞書畫。這位馬丁夫人父親生前曾是德國駐華外交官,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收藏了大量中國書畫文物。如今,馬丁夫人有意將其出售,得知徐悲鴻是著名畫家,又愛畫,因此,特準備了幾大箱字畫供徐悲鴻挑選。
在這些字畫中,徐悲鴻還真找到了寶,一幅老舊不堪,絹底已呈褐色,不僅沒有落款,沒有歷朝歷代名人或皇室的藏印及題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的畫,讓他兩眼放出驚異的光芒。
這是一幅白描人物長卷,描繪的是一個道教傳說:東華帝君、南極帝君在侍者、儀仗、樂隊的陪同下,率領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將前去朝謁道教三位天尊。畫中87位列隊行進前往朝拜元始天尊的神仙,加上亭臺曲橋、流水行云等的點綴,畫面優(yōu)美,宛若仙境,賞畫間似有仙樂在耳畔飄蕩。根據(jù)自己對中國畫的研究,判定可能是唐代畫圣吳道子所作。由于年代久遠,世上已難尋他的真跡,如真的是,那可就是罕見的國寶。難怪,徐悲鴻如此興奮!
雖然心中竊喜,可表面上仍不動聲色,唯恐對方生變,談妥之后,馬上花大價錢將其買下。他還請來當時美術界和鑒定界的幾位名聲顯赫的大師幫著做最后的鑒定。最終確認此畫確實為吳道子之作。徐悲鴻將得到這幅畫的心情形容為“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并制作了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個字的印章,鄭重地加蓋在長卷的畫面上,還寫了長長的題跋:“……嗚呼!張九韶于云中,奮神靈之逸想……與世太平,與我福綏,心滿意足,永無憾矣。”
大師視此畫為最心愛之物,不管是外出講學還是舉辦展覽,他都隨身攜帶。1942年5月10日,徐悲鴻在云南大學的辦公室整理作品,突然,空襲警報響起。匆忙間徐悲鴻與大家一起跑進了防空洞。等空襲警報解除,當他再回到辦公室時,發(fā)現(xiàn)門和箱子都被撬開,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他30多幅畫竟不翼而飛。徐悲鴻猶如五雷轟頂,眼前一片昏黑……名畫失蹤,事關重大,驚動了云南省府。當局立刻派員調(diào)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畫卻杳如黃鶴。徐悲鴻為此憂心如焚,三天三夜寢食不安,血壓急劇上升,病倒在床上。
1944年,某一天,郵差送來的一封信又讓徐悲鴻驚喜萬分,失蹤兩年的《八十七神仙卷》又有了音訊。信是他曾經(jīng)的學生盧蔭寰寫來的,說是她曾隨朋友在成都~人家中見到過此畫。得到寶貝的下落后,徐悲鴻興奮得恨不得馬上去成都,可冷靜下來,為保證名畫的安全,切不可打草驚蛇。于是,他委托一朋友與那人聯(lián)系。沒想到,那人獅子大開口,出價銀元20萬。
可為了名畫,徐悲鴻接受了他的條件,也沒有去報警,他不顧自己體弱多病,白天黑夜忙于作畫。夫人廖靜文則幫助丈夫找朋友籌款,終于將20萬現(xiàn)款籌齊,順利地買回了自己的“寶貝”。
當徐悲鴻再次見到這幅魂牽夢繞的神仙圖畫時,非常激動。畫幅上面“悲鴻生命”的印章和自己的親筆題跋已經(jīng)被割去,但是徐悲鴻依然記得當初寫下的跋文,依然記得當初見到此畫時的激動心情。此后的日子里,這幅畫陪伴徐悲鴻走過余下的人生。1953年9月,徐悲鴻積勞成疾,突發(fā)腦溢血,經(jīng)搶救無效而去世。他的夫人在悲鴻逝世的當天,宣布了其生前的意愿,將他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和1000余件他收藏的歷代名人字畫,還有萬余件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這其中也包括國寶《八十七神仙卷》。
如今,《八十七神仙卷》靜靜地躺在徐悲鴻紀念館內(nèi),向每個來此參觀的人,輕輕述說著發(fā)生在它身上的故事,畫有價,可是大師的品德無價。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