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雙向優選論解釋英語色彩隱喻義習得中母語遷移的成因。通過英漢色彩隱喻義的對比,利用概念整合理論揭示英漢色彩隱喻義的認知機制的異同和習得過程中的認知動因。旨在正確利用母語遷移來促進色彩隱喻義習得過程中的正遷移,抑制負遷移,從而提高習得的效率。
關鍵詞:雙向優選論 色彩隱喻義 習得 母語遷移
一、引言
隱喻是從始源域到目標域概念的映射,用一個范疇的概念構建和解釋另一個范疇的概念(Lakoff&Johnson,2003:5)。兩種不在同一域內的事物通過相似性聯想而使相似點得到突顯,意在表達人類對事物的感受,這是建立在人類體驗基礎上的(趙艷芳,2011:9)。人們用色彩范疇來表達和解釋其他認知域范疇,正是基于人類對色彩及某些特定認知域中的概念,如情感、人物性格等產生了相似性聯想。語義沖突和心理相似性是色彩隱喻構成的兩個基本條件(肖佳燕,2009:43)。漢語作為母語與作為二語的英語在色彩隱喻義方面既存在相同點,又存在不同點。國內外學者對以漢語作為母語與英語作為二語的顏色詞對比已有很多研究,如葉衛國(2003:88~90)探討了詞義習得中的文化因素;楊丁秀(2007:96~97)從連通主義看二語色彩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徐艷麗(2011:72~74)探究了漢英非基本顏色詞隱喻的衍生法。
二、雙向優選論
雙向優選論承襲并發展了優選論以制約條件為核心,制約條件等級排列為運作機制,制約條件可違反性為理論前提等基本觀點,基于產出對象的說話人與理解對象的聽話人在會話過程中同時優化各自言語行為這一假設是語用領域內優選論應用研究中提出的一種理論模式。優選論是20世紀90年代由Prince和Smolensky(1993,2004)提出的,國內第一個介紹優選論的是王嘉齡(1995:1~4)。早期優選論是針對語言產出形式,那時要解決的是意義與詞形對應問題,主要應用在音系和句法領域。后來,Blutner(2000:189~216)指出,OT僅從某一角度出發處理自然語言的理解問題是不行的。單向性優選過程不足以解釋自然語言中的各種現象。如果要使OT更好地適合于處理自然語言的解釋問題,就必須從語言產出與理解兩個角度同時出發,并據此提出雙向優選理論。雙向優選論分為雙向強優選論和雙向弱優選論(Blutner,2004:8~22)。國內外對此已有一定的研究,Weng&Barner(2007:1501~1504)研究了優選和雙向優選經驗模式分解;Benz(2001)研究了動態語境框架中的雙向優選理論;馬秋武(2008:237~245)簡介了優選論在音系、句法及語義學、語用學領域的發展;陳乾峰(2011:94~97)利用雙向優選論分析了雙重否定標記性;薛博(2011)結合關聯理論和雙向優選理論闡釋了詞義未完全表達。
雙向優選理論模式下的雙向優選項是在語義(m)—形式(f)和形式(f)—語義(m)兩個方向評估中最大限度滿足制約條件等級排列的“形式—語義對”(f,m)配列。雙向優選模式借助了新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的兩個重要原則:信息原則和量原則。“形式—語義對”(f,m)為最佳“形式—語義”配列,當且僅當它是由生成器Gen所生成,并且同時滿足I原則與Q原則:
(1)當且僅當沒有比(f,m)更恰當的其他“形式-語義對”(f,m)時,(f,m)滿足I原則;
(2)當且僅當沒有比(f,m)更恰當的其他“形式-語義對”(f,m)時,(f,m)滿足Q原則。
在交際中,非標記形式f表達非標記意義m;標記形式f可以表達標記意義m。形式-意義配列(f,m)與(f,m)均可能出現。單從信息原則角度看,(f,m)沒有(f,m)更恰當;單從量原則角度看,(f,m)沒有(f,m)更恰當。但(f,m)和(f,m)均被優選項(f,m)阻斷,因此標記形式f與標記意義m的形式語義配列(f,m)與(f,m)一起成為相對雙向優選項。雖然雙向優選模式有絕對和相對之分,但由于絕對雙向模式中的優選項一定是相對雙向優選的,而相對雙向優選項卻不一定是絕對雙向優選的(閆小斌,2007:7~11)。因此,本文就僅討論相對雙向優選。
三、雙向優選論對英語色彩隱喻義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的解釋
通過對英漢隱喻義的比較,發現兩者相同之處表現在物理和美術方面。基于色彩的客觀性,人類對其物理與美術認知,即使角度不同也大體一致。如漢語“白衣天使”,英語也有“whiteinnocent”的表達;漢語的“綠化地帶”,英語則用“greenbelt”;漢語“紅茶”,英語中對等的是“blacktea”,其實這里的“紅”和“black”在漢、英民族中所表現的色彩隱喻義是對等的,都表示了茶的濃度,其深層概念義是相同的。可見,母語和二語中關于色彩的物理和美術方面的內涵和外延義重疊比例高。由于不同民族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存在差異性,這就導致對色彩的體驗不同而產生對色彩的偏好和喜惡不同,在內涵和外延義上也少有重疊。對于黃色的體驗,漢英語的相似性表現在對人體膚色體驗上,都表示因病憔悴。漢語用“蠟黃的臉色”,表示身體不健康;而漢語則進一步引申為不健康的精神,指墮落腐化,如“黃色電影”,英語相應的用法是“abluefilm”。另一方面則是表示金錢,如“黃金”,這是由金屬的顏色特征引起的,引申為“富貴、宮廷、皇帝”,如“黃袍加身”。英語則表示“懦弱、卑鄙”,如“yellowdog”。黃色也用來表示陳舊,如“泛黃”。即使對于色彩詞的同一概念的認知,漢英語也存在著情感體驗的差異性。如紅色在漢語言中表示“紅色政權”,代表了一種良好的政治制度;而英語的“theRed”則代表了暴力和流血。
(一)色彩隱喻義的認知機制及習得中的母語遷移動因
色彩隱喻義的產生是概念整合的過程,是由四個心理空間之間相互映射而得到的。色彩在輸入空間1中是色彩隱喻的始源域,色彩隱喻義在輸入空間2中是色彩隱喻義的目標義,它們基于隱喻相似性而產生相互作用。Fauconnier(2010:26)認為四個心理空間的概念整合模型表現為三個認知過程:組合、完成、精制(CarlBache,2005:1615~1635)。組合由色彩始源域和相應色彩隱喻義目標域間相互作用而后向整合空間投射的過程。完成是理解過程中要借助作為輸入空間的色彩和色彩隱喻義與長期記憶提供的知識和信息建立一個完整心理結構的過程。這里所說的長時記憶是反映在類屬空間中的經驗。在漢英語的色彩隱喻義對比中,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基于色彩隱喻的認知相似性,漢英語在色彩和人的體驗的相互作用中表現為以下特征的突顯并呈現等級性:色彩的物理及美術特性>人的本能、欲望>心理對物理世界的感受>情感>社會地位、權利。由此可以得出漢英語中的色彩經驗的差異等級性必定對英語隱喻義的新顯結構的生成起關鍵作用。精制是在完成的基礎上對某個事件進行心理模型模擬的過程。(朱永生,2005:150~151)
在英語作為二語的色彩隱喻義習得過程中,基于漢語作為母語的先入為主色彩體驗性,必定會產生遷移作用。這種遷移作用表現為兩種形式: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已有母語知識對新知識學習起促進作用;負遷移則是已有母語知識妨礙新知識學習。遷移本身是一種認知活動,體現個體活動的心理加工過程,是新舊知識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許菊,2005:159~162)。從漢英語色彩隱喻認知機制的重疊所呈現的等級性可以看出關于色彩的物理及美術特性,人的本能、欲望和心理對物理世界的感受的色彩隱喻義屬于正遷移,而關于情感的色彩隱喻義則漸漸表現為負遷移,關于社會地位、權利的色彩隱喻義更多地表現為負遷移。這是由于漢英語基于民族文化思維的特殊性的影響而呈現出未重疊或部分重疊的隱喻義。既然聯想事物之間突顯部分的相似性在人類認知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有正確對待語義習得過程中的母語遷移問題,認識其作用機制,應用恰當的習得策略,才能提高二語中隱喻義的習得效率。
(二)雙向優選論視角下色彩隱喻義通過母語遷移提高習得效率的策略
在色彩隱喻義的“形式-語義對”中,形式為各種色彩詞,而其內在的語義是選擇性的。表現在產出和理解過程中則是形式和語義的最佳配對。由于一個顏色詞擁有多種隱喻義,相同的隱喻義在不同的民族中形式上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詞表示。由上文分析,英漢色彩隱喻義在“形式-意義對”中制約條件的等級排列為:色彩的物理及美術特性>人的本能、欲望>心理對物理世界的感受>情感>社會地位、權利,這是具有可違反性的。在“色彩-色彩隱喻義對”中,色彩隱喻義-色彩與色彩-色彩隱喻義兩個方向的評估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制約條件等級排列的色彩-色彩隱喻義配列。在英語色彩隱喻義習得過程中,非標記性形式“色彩C”可以表示非標記隱喻義“色彩隱喻義M”;標記形式C可以表示標記隱喻義M。“色彩-色彩隱喻義”配列(C,M)與(C,M)均可出現。從I-principle看,(C,M)沒有(C,M)恰當;但從Q-principle看,(C,M)沒有(C,M)恰當。如紅色,在英漢隱喻義的重疊度由高到低表現為:情欲>美麗、青春>情感>地位。情欲概念在漢英語中是重疊的,如“紅塵”“紅線”“thescarletletter”;“美麗、青春”概念在漢英語中也是重疊的,如“紅妝”“紅粉佳人”“rosyface”;情感則呈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如在表示“羞怯、憤怒”等情感上,漢英語都是基于人發怒、羞愧時人的體溫及內壓進行概念化,這是通過類屬空間得到映射的,體現在臉紅,如“紅了臉”“飛紅”“scarletwithrage”“flushwithanger”“redheaded”;英漢在紅色的情感隱喻義的不同處表現為漢語中紅色的隱喻義表示熱情、喜慶,如“紅運”“紅榜”“滿堂紅”;而英語中紅色的隱喻義為血腥和恐怖,常使人聯想到“Christsblood”,如“aredbattle”“redhands”。在漢英語紅色表示地位的隱喻義習得中,則更多地表現為母語的負遷移。在漢語中,紅色表示高貴,如“朱門”“紅袍”;英語中則是用紅色表示下流、低級,如“redskin”就是對北美印第安人的蔑稱。
綜上所述,習得者可以通過把握漢英語色彩隱喻義的“形式-語義對”的制約條件的等級排列來正確認識漢英語的“色彩-色彩隱喻義”雙向優選,從而充分發揮母語正遷移作用,抑制母語負遷移,提高英語色彩隱喻義習得效率。在習得過程中,中介語作為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個動態連續體,在習得英語色彩隱喻義中不僅要正確對待雙向優選,而且也要針對色彩義在類屬空間中的等級限制適當地擴展英語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強化英語和母語中的重疊義,才能適應英語色彩隱喻義習得的新顯結構,從而有效地抑制母語語義負遷移。
四、結語
基于色彩隱喻的相似性及其認知突顯在漢英語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要正確利用母語遷移來促進英語色彩隱喻義的習得,抑制負遷移。本文通過比較英漢色彩隱喻義的異同,通過概念整合理論,對色彩隱喻義的產生分析得出其認知機制的重疊呈現等級性。相應地,在母語遷移中表現為關于色彩的物理及美術特性,人的本能、欲望和心理對物理世界的感受的色彩隱喻義屬于正遷移,而關于情感的色彩隱喻義則漸漸表現為負遷移,關于社會地位、權利的色彩隱喻義則更多地表現為負遷移。在雙向優選論的指導下,英語色彩隱喻義習得是受“形式-語義對”制約條件的等級排列規約,但制約條件也可違反。正視母語在英語色彩隱喻義習得中的遷移及其動因,習得者要正確對待雙向優選,并且利用色彩義等級限制擴展英語文化知識,強化英語和母語中的重疊義,才能適應英語色彩隱喻義習得的新顯結構,從而有效地抑制母語語義負遷移。
參考文獻:
[1]Bache,C.Constraining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Level
ofBlendingandDisintegration[J].JournalofPragmatics,2005,(37):1615~1635.
[2]Benz,A.TowardsaFrameworkforBidirectionalOptimality
TheoryinDanymicContexts[Z].HumboldtUniversit?tBerlin.AvailableasROA,2001:1~22.
[3]Blutner,R.SomeAspectsofOptimalityinNaturalLanguage
Interpretation[J].JournalofSemantics,2000,(17):189~216.
[4]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北
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分司,2010.
[5]Hout,A.&Harrigan,K.etc.AsymmetriesintheAcquisition
ofDefiniteandIndefiniteNPs[J].Lingua,2010,(120):1973~1990.
[6]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3.
[7]Prince,A.,&Smolensky,P.Optimalitytheory:Constraint
interactioningenerativegrammar[A].RutgersUniversityandUniversityofColoradoatBoulder:TechnicalReportRUCCSTR-2[C].RevisedversionpublishedbyBlackwell,2004:P(1993/2004).
[8]Weng,B&K.Barner.OptimalandBidirectionalOptimal
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A].InPreceedingofthe2007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coustics,SpeechandSignalProcessing[C].Honolulu:2007,(3).
[9]陳乾峰.雙重否定標記性的雙向優選論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5).
[10]馬秋武,王紅梅.優選論的拓展與走向[J].當代語言學,2008,
(3).
[11]王嘉齡.優選論[J].國外語言學,1995,(3).
[12]肖佳燕.紅樓夢概念隱喻的英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9.
[13]薛博.關于詞義未完全表達的雙向優選關聯闡釋[D].吉林大學,
2011.
[14]許菊.母語遷移的認知理據[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2005,(1).
[15]徐艷麗.漢英非基本顏色詞隱喻衍生法探究[J].邊疆經濟與文
化,2011,(1).
[16]楊丁秀.從連通主義看二語色彩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J].湖南
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
[17]閻小斌.雙向優選論評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
版),2007,(10).
[18]葉衛國.詞義習得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天中學刊,2003,
(18).
[19]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20]朱永生.語境動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葛紅玲 浙江寧波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