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幻
2012年10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這是中國首次就司法改革問題發布白皮書,它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向國內外介紹了中國司法改革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國致力于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態度和決心,增進了國內外對中國司法改革以及法治建設的了解、認同和支持。
閱讀后,令我頗有感觸的是,中國的司法改革為中國律師行業、律師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成長環境,而律師行業、律師業務的發展又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司法改革進程,成為中國司法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成就了中國法治國家的日漸發展和日趨成熟。
白皮書指出,截至2011年底,中國有律師事務所1.82萬家,與2008年相比,增長31.6%,其中合伙律師事務所1.35萬家,國資律師事務所1325家,個人律師事務所3369家;共有律師21.5萬人,其中,專職律師占89.6%,兼職律師占4.5%,公司律師、公職律師、法律援助律師和軍隊律師占5.9%。2011年,全國律師共擔任法律顧問39.2萬家,與2008年相比,增長24.6%;辦理訴訟案件231.5萬多件,與2008年相比,增長17.7%;辦理非訴訟法律事務62.5萬多件,與2008年相比,增長17%;承辦法律援助案件近84.5萬件,與2008年相比,增長54.5%。
上述數據表明:隨著律師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形成了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和軍隊律師優勢互補的格局,滿足了公眾對法律服務的多層次需求。律師業務范圍也由傳統訴訟業務領域向金融、房地產、企業管理、知識產權、電子商務、保險稅務,以及教育醫療、環境資源、文化創意與國際貿易等多領域新興業務擴展,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律師事務所組織結構也由單純的國資所向合伙制、公司制、個人所轉變,組成模式更為多樣靈活。這些巨大的變化,得益于中國法治政策的變化,得益于中國司法改革的深入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關于社會管理的傳統決策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社會轉型的客觀形勢。為此,越來越多的律師以擔當政府法律顧問的形式參與到政府的決策和管理中,參與行政法規、政府規章的制定和修改,參與政府投資重大項目的決策,及時提供法律建議,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協助政府部門做好相關法律知識的培訓工作。
律師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除了律師業本身作為第三產業可以帶動GDP的增長外,更為重要的是,律師能夠以自己獨特的專業知識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引導產業發展推動結構升級,服務“三農”建設,助力城鄉統籌發展。
律師在企業內部專職從事法律事務工作,其優點是律師擁有明確的職責和權利,既熟知法律,又熟悉公司事務。將法律服務直接引入公司決策層,既可預先降低經營活動的法律風險,又可有效提高企業依法經營、依法管理的水平。
當前中國處于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律師作為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擔負著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的職能,律師在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律師在注意將穩定與發展的關系協調好的前提下,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路子,才能更好地參與社會矛盾糾紛的化解。這就必然要求律師在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時,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首要選擇,把滿足民眾的需要作為首要目標,把民眾的滿意度作為首要標準,緊緊圍繞發展這個要務開展好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工作,努力達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三者的統一。
在中國法治建設不斷成熟的今天,律師的職能應不僅僅局限于化解矛盾、出謀劃策,更應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上,提高覺悟、加強自律,注重工作中所能發揮的社會管理職能,能夠在提供法律服務的同時,加強社會意識、創新意識、管理意識,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被服務對象的法律意識、社會意識,為中國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乃至于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盡一份力量,更為中國加速法治國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揮律師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