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李紅旗
摘要:廊坊電臺長書廣播堅持弘揚評書傳統藝術,發揮特色,努力創新,打造良好品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其成功原因有五點:準確定位,找準市場契合點;多措并舉,擴大影響力;不斷創新,抑制聽眾分流;自制評書,擴大宣傳;秉承傳統特色,以長書立臺。
關鍵詞:類型化 長書廣播 品牌 影響力 傳統特色
近年來,類型化廣播的發展,使故事、長書廣播進入大發展時期。2005年以來,合肥、鄭州、重慶、北京等地電臺相繼開播了故事廣播。這種以播講小說、評書和故事為主的專業廣播頻率,適應了廣播由“大眾傳播”向“分眾傳播”的轉變,其傳播內容也由“廣播”走向“窄播”,滿足了聽眾愛聽廣播、喜歡聽故事的需求。作為全國首家長書廣播,廊坊電臺長書廣播經過10年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人言書內有黃金,廊坊電臺敢出新,十年奉獻書百部,開心鑰匙樂人人。”這是廊坊電臺長書廣播藝術顧問、84歲高齡的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特意為廊坊電臺長書廣播開播十周年題寫的賀詞。10年來,廊坊電臺長書廣播在得到業界同行認可的同時,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全國各地故事、長書類廣播不下百家,廊坊電臺如何在競爭激烈的京津地區脫穎而出的呢?廊坊長書廣播的成功運作,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準確定位,找準市場契合點
2002年初,廊坊電臺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發現,評書這一藝術形式在北方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聽眾有很強的收聽需求。在考察了京津冀廣播收聽市場環境后,廊坊電臺決定成立全國第一個專門播放評書的頻率。其初衷就是,用評書這一具有北方特色的曲藝形式,吸引更多聽眾。2002年8月1日,經國家廣電總局批準,全國首家以評書聯播為特色的廊坊電臺長書廣播正式開播。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廊坊長書廣播秉承“廊坊廣播、覆蓋京津”的發展理念,肩負起弘揚評書傳統藝術的重任,在北京、天津和廊坊地區掀起了收聽評書的熱潮。廊坊電臺長書廣播一開播就以其獨特的節目編排、豐富的評書內容得到了眾多書迷和業界的認可。廣播行業專業咨詢機構賽立信集團曾對“北京地區聽眾經常收聽的廣播電臺”做過調查,廊坊電臺長書廣播排名第5。對于一個處在京津之間地市級媒體來說,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北京市場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相當不易。①
二、多措并舉,擴大影響力
2003年,為了鞏固長書廣播的品牌,廊坊電臺長書廣播加強了外聯工作,先后和北京單田芳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張少佐、孫一、田連元,以及一些廣播節目制作公司建立了密切聯系,并且邀請袁闊成、單田芳為長書廣播的評書藝術顧問。由于外聯工作到位,單田芳的新書都在廊坊電臺長書廣播首播。高品味、百姓喜聞樂聽的節目,不僅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贏得了京津廊及周邊地區廣大聽眾的好評。在單田芳先生的提議下, 2004年9月12日,以長書廣播為依托,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書迷組織——長書廣播書迷俱樂部。目前,長書廣播書迷俱樂部的成員達3000多人,俱樂部不定期組織書迷聯誼活動,普及評書常識、交流聽書心得。以書為緣,以書會友,共同提高評書欣賞水平,共同體驗評書樂趣,長書廣播成了廣大書迷的家。為加強和書迷的聯系,邀請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等名家到廊坊電臺指導評書工作,特別是四次邀請單老走進直播間和廣大書迷互動交流,既滿足了書迷和名家溝通的愿望,拉近了和名家的距離,也提高了廊坊長書廣播的影響力。
三、不斷創新,抑制聽眾分流
廊坊電臺長書廣播的成功運作,得到了聽眾喜歡和名家、業界的肯定。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主席劉蘭芳說:“在評書藝術陷入低谷時,廊坊長書廣播為評書藝術的發展帶來了二次騰飛,為弘揚評書藝術做出了突出貢獻。”有專家認為,廊坊電臺長書廣播創造了類型化廣播的典范,樹立了長書廣播的模式,成為大家競相學習模仿的對象,也成為類型化廣播成功運作的范本。
廊坊電臺長書廣播的成功,吸引了全國幾十家電臺來學習、取經。強大的聽眾群體,可觀的經濟效益引得業內競相模仿,長江以北地區有四五十家電臺相繼開辦長書廣播。一時間,長書廣播市場群雄逐鹿,競爭相當激烈。在這種情勢下,只有不斷出新,才能抑制聽眾分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首先,遵循聽眾“生書熟戲”的欣賞習慣,憑著與眾多評書表演藝術家多年的良好合作關系,與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連麗如、田占義、張少佐、孫一、關永超等名家簽訂了廣播評書新作京津冀首播協議,給廣大評書愛好者一個鮮明提示:聽新書就得聽廊坊電臺長書廣播。其次是發掘新人、新作,擴大評書節目源。為了保持長書廣播的優勢,廊坊電臺長書廣播采取傳統與現代、名家和新人相結合的方式,在挖掘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推新人推新書,使長書廣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青年評書演員袁田、孫剛、梁軍、關勇超就是新人的代表。關永超的評書《青幫三大亨》《朱元璋懲貪》兩部作品播出之后,迅速贏得書迷的認可。第三,創新廣播評書播出形式,嘗試評書直播。從2006年春節前的農歷臘月二十六開始,開辦了“連麗如直播書場”,采取北京——廊坊電話連線的方式,由連麗如老師直播了兩部短打評書《和氏璧》和《贈綈袍》,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覺。2011年,又推出了“現場茶館評書”這一播出模式,播出了王玥波的現場評書《聊齋》、連麗如的《劍山蓬萊島》,在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有聽眾來信說,廊坊電臺長書廣播現場評書這種形式,將收音機前的聽眾和收音機里播講評書的演員之間的距離拉近了。隨著播講中的一個又一個的扣子,以及恰到好處抖出的包袱,現場聽書的觀眾情緒也隨之起伏變化,劇場里評書演員和現場觀眾之間的這種互動,傳遞給收音機前的聽眾,使其同樣可以感受到在劇場里聽書的樂趣和魅力。廊坊電臺長書廣播推出的現場評書,將這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收音機前喜歡廊坊電臺長書廣播的聽眾欣賞到了一種全新的廣播評書播講形式,提升了聽眾收聽廣播評書的興趣,強化了聽眾的忠誠度。
四、自制評書,擴大宣傳
評書演員是長書廣播的重要資源,廊坊電臺長書廣播十分注重和藝術家合作,加強自制評書的錄制,填補了廊坊電臺沒有自制評書的空白。2004年初,在廊坊建市15周年之際,為了發掘廊坊市的文化資源,決定將反映廊坊歷史史實的“廊坊大捷”錄制成廣播評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為廊坊電臺長書廣播獨家錄制了80集評書《廊坊大捷》,這部書先后在全國600多家電臺播出,讓全國的聽眾重溫了那段歷史,了解了在京津之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廊坊,為推介廊坊、宣傳廊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更提高了廊坊電臺在同行中的影響力。2009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88周年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廊坊電臺長書廣播和評書新人關永超合作,傾力奉獻現代歷史評書《重慶談判》,首次以評書的藝術形式再現了64年前那場舉世矚目的國共和談。關永超親赴重慶實地進行考察,用他獨特而富于魅力的嗓音,通過翔實的史料、生動的細節,將重慶談判這一歷史事件再現,讓聽眾在享受傳統藝術的同時回顧歷史,取得了極佳的播出效果。
廊坊電臺長書廣播在滿足聽眾需求的同時,牢記媒體的社會責任。在繼續選播經典傳統評書的同時,緊跟時代節拍。為配合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特別安排播出了《太平洋大海戰》《二戰經典戰役》《紅巖魂》《新兒女英雄傳》《平原槍聲》《夜幕下的哈爾濱》《四世同堂》等多部評書;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美德以及加強道德建設方面,安排播出了《古今榮恥談》《紅頂清風》《三言二拍》等書目,同時制作了大量社會公益廣告,受到書迷歡迎,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五、秉承傳統特色,以長書立臺
自2002年廊坊電臺長書廣播開播后,全國各地長書類、故事類廣播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各地同類廣播都有其獨特特之處。廊坊電臺長書廣播一直秉承傳統,不改初衷,始終以長篇評書為主打,沒有加入小說、紀實文學、廣播劇、暢銷書等內容,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保有鮮明的特色,這也是廊坊電臺長書廣播成功的重要因素。
十年磨一劍,十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過去已成為歷史,今后更需努力。世界在變,但廊坊電臺長書廣播的宗旨不會變,我們將繼續為弘揚評書傳統藝術貢獻自己的力量,深入挖掘評書藝術的精髓,推陳出新,用更多更好聽的評書作品滿足大家的需求,回報熱心聽眾的支持。
注釋
①周婷 《津冀蠶食北京廣播廣告市場》,載《中國證券報》,2006年7月31日。
(作者單位:河北省廊坊人民廣播電臺)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