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顯剛 張寧
GDP含金量也被稱為居民收入幸福感指數,它反映了民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多少和政府“還富于民”力度的強弱,考驗著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和發展觀念?!吨袊洕芸芬罁本┐髮W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提出的“GDP含金量”的計算方法連續3年做出全國各省“GDP含金量的排名評價”。近年來,我區GDP增速一直保持快速增長,人均GDP連續3年排名在全國前10名,2011年更是達到第6位的好成績,但是“GDP含金量”連續3年在全國排名倒數前3名。通過對相關數據的簡要分析,我們認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人均GDP增速”的情況下,“GDP的含金量”能夠逐步提高。
一、2009—2011年我區各盟市“GDP含金量”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我區各盟市近3年“GDP含金量”的對比發現,排名呈上升趨勢的有呼和浩特市和赤峰市;其中呼和浩特市從2009年的第8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1位,赤峰市從2009年的第9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5位。分析原因發現,2011年呼和浩特市GDP增速為11.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4.7%,農牧民純收入增長14.8%。2011年赤峰市GDP增速為15.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6.4%,農牧民純收入增長22.5%,兩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明顯高于GDP的增速,所以排名大幅上升。排名最后的3個盟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雖然在全區12盟市中排名基本無變化,但GDP含金量指數都有小幅提升。其他各盟市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下滑程度最大的是烏蘭察布市,從2009年的第5位下降到2011年的第8位,下降了3個位次。(見表1)
從近3年我區總體的GDP含金量指數來看,2009年為0.21,2010年為0.2,2011年上升至0.27,GDP含金量指數在不斷提升,說明我區GDP增長結構的部分優化,這與我區近年來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發展方式,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是分不開的。但從全國數據來看,我區各盟市“GDP含金量”與我國發達地區(2011年上海市GDP含金量指數為0.55)甚至是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全國的GDP含金量指數為0.42)差距仍很大,未來仍需在擴大內需、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調整產業升級轉型等方面努力。
二、我區與上海市從1981—2011年“GDP含金量”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我區和上海市人均GDP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分析發現,上海市從1981—2011年31年中,共有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大于人均GDP的增速,而我區在這31年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大于人均GDP增速僅有9年。從GDP含金量變化趨勢來看,我區從1981年的0.38呈上升趨勢最高至1984年的0.61,然后呈下降趨勢,到2011年達到0.27,而上海從1981年的0.25一直呈上升趨勢,到2011年達到0.55(見表2)。
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區GDP含金量逐年下滑是由于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均可支配收入沒有同步跟進造成的。因此,在目前的發展形勢下,提高“GDP含金量”,只有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大于人均GDP增速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見圖1、圖2、表3、表4)
三、條件假設
通過上文的分析,若要提高我區的“GDP含金量”,實實在在的將GDP增長轉化為民眾的幸福增長,實現在2015年趕超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光靠高速的GDP增長是遠遠不夠的,應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提高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民眾對經濟發展成果的分享度。為了進一步判斷我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我們分別設定了兩個條件假設,對人均GDP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個指標的關系進行了測算。
假設1:按照我區“十二五”制定的GDP增速12%的目標,假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結論是我區需要16年才能達到2011年全國“GDP含金量”0.42的平均水平。
假設2: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全國GDP年均增長7%,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人口數達到13.9億,城鎮化率為51.5%,測算出全國2015年GDP含金量為0.43。按照我區“十二五”規劃制定的GDP年均增長12%,假設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年為3‰,結論是我區未來4年每年至少保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5.84%,才能達到全國“十二五”末期GDP含金量0.43以上的水平。
四、對策建議
雖然我區與上海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環境等諸多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但是對于GDP的本質要求是一致的。“十八大”召開在即,國家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民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雖然目前對GDP含金量的算法有一些爭議,但是在同一個衡量標準下,提高民眾對經濟發展的分享度已經成為不爭的目標。根據以上分析結論,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
一是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年均增長提高到20%以上。二是進一步做好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工作,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三是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采取就業見習、專業轉換及技能提升培訓、兜底安置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等措施,力爭總體就業率達到90%以上。四是加大對就業困難群體的援助力度,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確保從事公益性崗位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穩定就業。五是根據CPI變動,動態調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保城鄉低保人員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同時有所提高。六是擴大大病救助病種范圍,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發生。七是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統籌推進新開工和結轉續建項目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力爭更多竣工,確保分配公平,促進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
(二)加強城鄉職業培訓,提高全社會就業率
大力實施“城鄉居民職業技能培訓工程”,調動各方力量參與職業教育,有力促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多樣化。通過擴大和合理調配職業教育資源、實施就業準入制度等措施,提升職業教育的競爭力。
著力構建多層次教育網絡體系,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工程投入力度,建設旗縣、鄉鎮(街道)和企業三級職業實訓基地,開設實用專業。同時,由勞動保障部門配套設置以勞動信息和求職服務為主題的信息網站,成立民工維權辦事處或服務站,實現對勞動就業主要業務的信息化管理。
(三)推動小微企業創新,優化小微企業生存與發展環境
小型微型企業是提供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業家創業成長的主要平臺,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對于克服我區產業重型化、增強經濟活力、擴大就業、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實施民營經濟騰飛計劃,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加快實施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計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全面推進創業輔導服務工作,推進大小企業配套項目的對接,扶持明星民營企業的發展;支持國外、境外金融機構在我區開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改善融資環境,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切實打破壟斷,放寬準入,營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制度環境。
(四)堅持產業結構增量調整與存量優化的統一
不斷升級產業和優化結構是推動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關鍵。城鄉區域優勢各不相同,生產力水平參差不齊,是我區經濟的突出特征,這就決定了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將長期并存,資本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長期并存。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增量帶動結構優化,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通過創新優化存量,做強傳統優勢產業,不斷提升產業層次,走出一條富有我區特色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之路。
(五)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我區產業的增值能力
“兩個收入”的提高說到底要依靠經濟的積累和產業水平的不斷提升,而科技創新又是提高產業增值能力的核心,因此要把做強傳統支柱產業作為提高產業增值能力的首要任務。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提高產業增值能力的重要依托,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加快重大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開發能力;圍繞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和戰略型新興產業,做大拉長產業鏈,發展配套產業,培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此外,選擇最有基礎和條件的產業,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率先突破,盡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與現代制造業密切相關的高技術服務業,支持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走出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產業增值之路。
(六)適時調整我區黨委、政府關于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的相關政策
2009年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先后出臺了《內蒙古黨委、政府關于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牧民增加收入的實施意見》兩項政策。在這兩項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我區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升。今后應繼續加強落實并根據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適時的調整政策中的相關指標,使我區人民更好的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實實在在體會GDP含金量的增長。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