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赤輝 張艷麗
一、巴彥淖爾市建設用地數量、結構分析
據2010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巴彥淖爾市土地總面積5868190.99公頃,建設用地總面積104934.08公頃,占巴彥淖爾市土地總面積的1.78%。其中,城鄉建設用地68262.19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65.05%;交通水利用地12588.66公頃,占12.00%;其他建設用地24083.23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22.95%。城鄉建設用地中城市用地2046.19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94%;建制鎮用地5251.35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5.00%;農村居民點用地53540.81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51.02%;獨立工礦用地7423.85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7.07%。
(一)城鄉建設用地分析
城鄉建設用地指的是土地詳查變更數據中的城市、鎮、農村居民點和獨立工礦用地四項數據的總和。2010年巴彥淖爾城鄉建設用地總面積達到了68262.19公頃,比2005年的64703.34公頃增長了5.50%。其中,城市用地由2005年的1949.18公頃增長到2010年的2046.19公頃,增長了4.97%;建制鎮用地由2005年的4703.39公頃增長到2010年的5251.35公頃,增長了11.65%;農村居民點用地由2005年的53247.55公頃增長到2010年的53540.81公頃,增長了0.55%,增長較慢;獨立工礦用地由2005年的4803.22公頃增長到2010年的7423.85公頃,增長了54.56%,增長最快。
(二)城市用地分析
巴彥淖爾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4個旗。2010年城市用地總面積2046.19公頃,城市總人口63.75萬人(城市總人口為城市常住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積32.10平方米。
巴彥淖爾市除臨河區有城市建設用地外,其余旗區均沒有城市建設用地;人均城市建設用地較低,人均32.10平方米。
(三)建制鎮用地分析
巴彥淖爾市現有建制鎮6個。建制鎮用地面積5251.32公頃,建制鎮人口38.27萬人,人均建制鎮用地面積79.05平方米。同時各旗區預測標準差距也很大,總的趨勢是東部區高于西部區。目前,建制鎮人均用地除磴口縣、杭錦后旗低于城鎮人均建設用地120平方米的國家最高標準,其余旗均遠遠超出國家最高標準。因此,對鎮級用地規模也應加以控制,使其保持適度規模。
(四)農村居民點用地分析
1.農村居民點總規模分析
根據巴彥淖爾市2000-2010年的變更數據和2010年《巴彥淖爾市統計年鑒》統計,2010年巴彥淖爾市農村居民點用地總面積53540.81公頃,占全區總建設用地面積的51.02%,比2000年增加了775.04公頃,平均每年增加77.50公頃。
從各旗縣區農村居民點用地情況來看,2010年大多數旗縣區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處于增加狀態,與2000年巴彥淖爾市農村居民點相比,磴口縣增加最多,增加266.7公頃;其次是臨河區,增加223.12公頃;增加最少的是烏拉特前旗,只有36.14公頃。
2.農村居民點戶均用地分析
據2010年變更調查統計,全市農村居民點戶均建設用地53540.81公頃。其中烏拉特前旗最高,達到13604.13公頃;烏拉特后旗最低,為1013.17公頃。根據自治區規定,人均耕地超過5畝的地區,戶均宅基地的標準最高500平方米,戶均規模用地最高不超過800平方米。根據2010年變更調查統計,巴彥淖爾市人均耕地面積為5.02畝,其中五原縣、蹬口縣、烏拉特前旗和烏拉特中旗人均耕地大于5畝,其他旗區均不足5畝,烏拉特中旗最多,為7.26畝/人。根據上述規定,巴彥淖爾市目前農村居民點戶均建設用地嚴重超標。
(五)獨立工礦用地分析
根據2010年變更調查數據分析,巴彥淖爾市獨立工礦用地面積達到7423.85公頃,其中工礦用地比重大的旗區有烏拉特前旗和臨河區,烏拉特前旗占巴彥淖爾市工礦用地總面積的38.22%,臨河區占巴彥淖爾市工礦用地總面積的24.75%;占巴彥淖爾市工礦用地總面積5%-10%的旗區有蹬口縣、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和杭錦后旗;五原縣在5%以下。從增長速度上來看,2006、2007、2008、2009和2010年的用地增長率以上一年為基期年,分別是5.81%、0.90%、22.89%、9.97%和7.12%,其增長率在不斷增加,特別是2008年,用地急速增長,增幅達到22.89%。在巴彥淖爾市7旗縣區當中,有3個地區用地增長率超過了巴彥淖爾市平均增長速度。其中烏拉特前旗的增長最快,增幅超過了95%。
二、建設用地布局分析
巴彥淖爾市在建設用地布局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建設用地東南部遠大于西北部(見表1)。
表1巴彥淖爾市2010年建設用地現狀統計表(單位:公頃)
從各旗區用地情況分析,除烏拉特后旗、蹬口縣、烏拉特中旗外,各旗區農村居民點用地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烏拉特前旗獨立工礦建設用地比例較大;除杭錦后旗、五原縣外,其余各旗區水利設施用地比例較大。
三、建設用地經濟效果分析
建設用地經濟效果分析用建設用地產出率來衡量。建設用地產出率是指建設用地在現有利用水平(包括投入水平)下的生產能力,以一年內單位建設用地的產值指標表示,本研究中建設用地的產值以二、三產業GDP為準。
建設用地產出率=二、三產業的GDP/建設用地總面積
2010年,臨河區、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和杭錦后旗的建設用地產出率分別為36.29萬元/公頃、17.54萬元/公頃、23.46萬元/公頃、7.25萬元/公頃、12.84萬元/公頃、54.27萬元/公頃和24.51萬元/公頃。
除烏拉特后旗建設用地經濟效果較好,其余各旗區建設用地經濟效果均較差。
四、建設用地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建設用地總體規模偏小,供需矛盾尖銳
巴彥淖爾市建設用地總面積僅占土地總面積的1.60%。根據巴彥淖爾市黨委、政府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城鎮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要求,確立了“突出發展大城市,加快發展中小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的城鎮建設思路,使巴彥淖爾市城鎮化水平得到快速發展,到2005年底巴彥淖爾市城鎮化水平已達41%,城鎮建設用地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二)農村居民點用地比重偏大,不利于巴彥淖爾市社會經濟的發展
巴彥淖爾市城鎮建設用地與農村居民點、工業用地比例為1:7.33:1.02,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偏大,不利于巴彥淖爾市社會經濟的發展,應該嚴格限制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的迅速擴張。通過減少農村建設用地,同時增加城鎮工礦建設用地及交通建設用地,促進巴彥淖爾市經濟的發展。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巴彥淖爾市農村居民點存在如下特點:巴彥淖爾市地廣人稀,有的山區或環境惡劣地區十來戶甚至幾戶人家就形成一個村莊,村莊規模較小,在規劃期內很難形成規模較大的集中用地區;一戶兩宅和一戶多宅的現象仍然存在,使巴彥淖爾市農村居民點規模偏大;農村居民點用地內部利用率較低,有一定的內部挖掘、改建的潛力。
(三)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偏低,集約利用水平低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建設用地的擴展采取無償劃撥的方式,一些單位圈大院占地的現象較為普遍,造成土地利用效率普遍較低。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機制的引入,逐步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市場機制對土地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得到發揮,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從總體上看,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偏低。許多城鎮盲目外延,擴大用地規模,盲目搞開發區,導致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土地粗放利用的現象十分普遍。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土地整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