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李曉麗
一、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的內涵
目前,關于產業集群的概念眾說紛紜,眾多關于產業集群的概念也都是從集群理論鼻祖—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 “集群”的概念演化而來的。波特指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因共用性和互補性而相互聯系的公司和機構在地理上接近而形成的群體。根據波特給出的關于集群概念,筆者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指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圍繞著旅游者進行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旅游企業及旅游相關企業和部門,彼此之間存在競爭和合作關系,為了共同目標建立起緊密的聯系而形成的旅游經濟集聚的群體。
二、內蒙古旅游產業發展與現狀分析
(一)內蒙古旅游業發展歷程
內蒙古旅游業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近十幾年,內蒙古旅游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見圖1、圖2所示。
圖12001-2010年內蒙古旅游接待人數
圖22001-2010年內蒙古旅游收入
從圖1、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1999—2006年是黨中央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十五”規劃時期。在此期間,內蒙古旅游產業起步并開始增長(其中, 2003年旅游接待人數相比較2002年減少是因為“非典”來襲,使得旅游業遭受重創)。隨后, “十一五”規劃的落實,使得旅游業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都較之前有明顯的增長,增長態勢呈現持續攀升狀態。只有2008年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相比較2007年而言有所下降,追究其原因,是因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致使旅游產業受到了一定影響。
(二)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現狀
據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區旅游業共接待旅游者人數5329.47萬人次,同比增長15.34%;旅游業總收入889.55億元,同比增長21.41%。
圖32010年全國各大省份旅游收入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
由圖3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盡管內蒙古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旅游收入不斷創新高,旅游業發展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旅游收入與全國各大省份相比較仍處于低水平。遙遙領先的是廣東,2010年實現12383百萬美元的旅游收入,緊隨的是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分別實現6341、5045、4783、3930百萬美元的旅游收入,而內蒙古旅游業的收入僅為602百萬美元,在全國各大省份的旅游排名第18位。
結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內蒙古旅游業憑借3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其發展目前仍處于落后地位,沒有發揮出旅游資源稟賦優勢。只有認清內蒙古旅游業目前的發展現狀,才能為進一步提高旅游產業競爭力尋找有效的途徑。
三、內蒙古旅游產業的區位熵分析
區位熵是由哈蓋特(P.Haggett)首先提出的,它被各國學者普遍用來分析產業的專業化程度,是產業效率與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選擇多種指標分別進行計算,為了使區位熵能夠更好地分析我區旅游產業專業化程度,本文采用了產業總產值、產業增加值以及企業數量3個指標分別進行計算。
區位熵系數(LQ)的表達式為:LQ=(Eij/Ei)/(Ekj/Ek)。
其中,Eij指地區i產業j的產值;Ei指地區i的總產值;Ekj指國家(地區)k產業j的產值,Ek指國家(地區)k產業的總產值。如果區位熵LQ大于1,則認為產業集群已經初步形成,若內區位熵LQ大于1.12,呈現出很強的專業化趨勢,那就意味著具備產業集群優勢。
根據區位熵公式,需要運用內蒙古旅游產業總產值、內蒙古自治區總產值、我國旅游產業總產值和我國總產值4個數據來計算。我們把全國和內蒙古的相關資料列入下表,并計算出內蒙古旅游產業相對于全國的區位熵。
表12001—2010年內蒙古旅游產業區位熵
數據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由表1計算結果可知,內蒙古旅游產業LQ 值在2003年之前都小于1,說明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后的中期,專業化水平較低。到了“十一五”規劃時期,專業化趨勢加強,并在之后幾年都表現出了高水平的專業化,說明開始具備了旅游產業集群的優勢。簡而言之,內蒙古旅游產業集群現象出現相對較晚,但是形成后集群優勢明顯,且不斷加強。
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我們得到內蒙古旅游產業增加值區位熵,需要運用內蒙古旅游業產值增加值、總產值增加值、我國旅游產業總產值增加值和我國總產值增加值4個數據來計算,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 LQ 值波幅不定,2003年和2004年都小于1,其他年份的旅游產業增加值LQ 值要明顯比旅游產業LQ 值大。從這一結果來看,說明產業集群已形成,并表現出高水平的專業化。
表22001—2010年內蒙古旅游產業增加值區位熵
注1:數據來源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而得,同時在計算過程中對產業增加值的數值做了絕對值處理。
表3 2001-2010年內蒙古旅游企業數量區位熵
注2:數據來源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而得,由于年鑒上未有2010年我國旅行社單位總數的統計數值,所以無法計算相應的區位熵數值。
在內蒙古旅游企業數量區位熵方面,需要運用內蒙古旅行社單位總數、企業單位總數、我國旅行社單位總數和企業單位總數4個數據來計算,見表3。由表3計算結果可知,內蒙古旅游企業數量LQ 值在2001-2009年間都大于1,且數值呈遞增趨勢,僅在2009年初有所回落,即使這樣,旅游企業數量區位熵值仍然遠遠大于1,說明產業集群不僅存在且表現出高水平的專業化,集群優勢十分明顯。
綜合以上,無論是采用產業總產值、產業增加值,還是企業數量進行區位熵分析,都得到了一個結論:內蒙古旅游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形成后集群優勢逐步加強、專業化程度逐步提高。
四、發展對策
(一)擴大產業規模。相關企業相對集中會促進產業集群產生,反過來,產業集群的存在也會促進企業的進一步集中,這種相互作用會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形成產業集群優勢。所以,應加強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更旅游技術設備,擴大產業規模,抓好產業拓展和延伸。
(二)樹立旅游品牌。內蒙古目前旅游產值大部分來源是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和包頭市3個地區,由此也使得這幾個地區的旅游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相對較快。而像烏蘭察布市等地區,人們對其旅游品牌模糊不清甚至不知道,所以要加大廣告宣傳力度推廣地區性旅游品牌,促進整個區內協調均衡發展。
(三)全面提升人員素質。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具有改造外部環境的能力,人員素質的不斷提升會加大改造的程度。近幾年,內蒙古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旅行社的收入不斷提高,吸引了大量優秀高素質人才加入這個隊伍。當然一些誘導游客購物等不良現象也是存在的。對此,建議建立一種評價系統,以達到最真實的了解目前存在的問題,以便提出更好的改進措施。
(四)加強企業間合作實現共贏。集群中緊密相關的企業作為大的主體,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共贏的理念對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所以,要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甚至是不同地區的企業的合作,不僅要將成本縮到最小、節約地區的資源,還要有創新的思路,為旅游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五)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一個時期國家政策的出臺是這段時期內國家發展的方向和指南。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又會有不同的政策出臺,目的是用最適宜的方法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2008年,“9+10”區域旅游合作協議的簽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與像北京這樣的旅游熱點城市合作是難得的機遇,會讓我們借鑒到他們好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模式,并通過建立兩地旅游這種多層面的合作機制,更好地帶動我區的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