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英
2011年8月5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第四部《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文中指出目前中國城市貧困人口的數量是5000萬,這一報告再次把“城市貧困”這個話題提了起來。
所謂城市貧困,筆者認為其本質是失業型貧困。它是指近年來特別是90年代以來,因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而誘發的,因社會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及相應的救濟制度滯后、不健全等因素而加劇的,以失業型和失業者居主體的貧困。
一、城市貧困問題的成因
城市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總的說來,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個是社會體制結構變遷方面的宏觀因素,另一個是貧困者個體自身方面的微觀因素。
(一)造成城市貧困的宏觀方面因素
一是社會經濟體制的急劇變革。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和社會結構的不斷調整,原有的利益格局逐漸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還在構建。在利益格局的調整過程中,許多國有企業兼并破產,紛紛實施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使失業下崗人員、經濟效益不好的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及退休職工家庭陷入貧困。
二是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非均衡化。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結構性變化,使得原計劃體制下的優勢群體(如原國營企業的工人)的社會地位急劇下降,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面臨下崗、轉崗、失業、收入下降,從而導致貧困問題的發生。
三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舊體制下的福利保障體系已破壞,而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建立起來,致使部分失去企業保障的職工、農民工和失地農民沒有得到社會保障體系的承接。社會保障制度并沒有在保障弱勢群體的民生問題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未被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的那部分弱勢群體極易產生貧困。
(二)造成城市貧困的微觀方面因素
貧困問題的產生不僅有社會方面的因素,貧困者個人或家庭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一是勞動者自身能力不足,這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性因素,主要是因先天殘、病、智障,自身沒有勞動能力,或無法定贍養、撫養義務人的孤老人員,這類人群無經濟收入,無生活來源,只能依靠政府供養。后天因素,勞動者自身文化程度低、沒有專業技能,這是其陷入貧困的終極根源。另外,家庭平均人口多,就業人口少,就業面小,每一就業者需要負擔、贍養的人口較多,家庭負擔重,也是造成家庭陷入貧困的重要因素。
二是貧困亞文化的存在。低保對象所表現出的“四無”特征:自我無價值、外界無援助、生活無樂趣、未來無信心,這是很明顯的貧困亞文化的體系。表明了低保對象已經對貧窮適應,安于貧困、精神懈怠、缺乏進取精神,自主脫貧的動力與動機喪失。這種心理、思想和文化層面的貧困是一種深度貧困,會在代際之間彌漫、擴散,造成貧困再生產,是對反貧困的最大挑戰。
二、城市貧困帶來的社會影響
城市貧困相對農村貧困來說集中度更高,并且貧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敏感程度以及維權意識等都較高,如果處理不好,一旦貧困程度和范圍超越“社會警戒線”,將會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沖突,對整個社會產生復雜而深遠的影響。概括而言,城市新貧困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集中表現為:
(一)社會沖突加劇
調查發現,中國城市新增的貧困群體由于共同的生活經歷、文化背景和經濟狀況,其從眾心理較強,又由于行業、地域的相對集中,便于交流和相互感染,加上大都面臨艱難的生活處境,城市貧困群體成員很容易形成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具有較高的整合性,進而演化成激烈的集體行動,產生過激行為,引發社會沖突。
(二) 限制了社會成員潛能的開發
貧困問題尤其是絕對貧困現象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社會成員潛能的開發。處在貧困狀態中的社會成員,面對的是自身的生存危機,其生活的主要目標取向只能是限于滿足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而無力顧及其他需求層面。在這種情形下,貧困者的潛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開發。
(三)不利于民主化建設進程的推進
就一般情形而言,貧困者很難有效地介入民主化進程。從其基本的需求來看,他們所關心的是基本的生存條件,很難產生主動參與社會事務的意愿和沖動(特殊條件下的社會動員和集群行為除外);從其能力來看,由于缺乏教育,文化程度較低,又長時期處在自我封閉的狀態,因而很難積極有效地參與社會性事務。
三、解決城市貧困問題的對策分析
由于城市貧困成因的復雜化,其相應的解決對策也是多層次的、復雜的。但最根本的解決對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貧困人員自我救助意識與能力
城市貧困救助應該促進貧困群體轉變生活觀和就業觀,培養其自我救助意識,充分發掘其自身能力,提高其思想素質和知識素質,鼓勵與支持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志的貧困群體通過就業途徑重新走向社會,逐步擺脫貧困,以促進自身和家庭的共同發展。
(二)加強對貧困人員進行職業技術培訓
解決城市貧困問題更為根本的措施是為城市貧困人口提供更多就業的機會。貧困人員擇業的前提是掌握工作技能,因此應對城市貧困群體淡化現金或實物資助,強化技能培訓,提高生存本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當地政府財政轉移支付,一次性或定期向這些貧困人口注資的方式,為強化其技能培訓提供資金支持,把對貧困人員的技能培訓納入社保渠道。
(三)建立社會輿論良性導向機制
公共輿論傳播組織承擔著社會信息傳播的公共職責,是政府、社會、公眾與貧困群體之間的紐帶。政府有關部門應廣泛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積極引導貧困群體擴展視聽,增進對經濟社會的了解,轉變思想觀念。媒體可以積極宣傳政府關于下崗失業、再就業等方面的政策,宣傳與城市貧困群體相關的救助政策與措施的具體內容,使貧困群體了解、熟悉其能夠依靠的政府制度與政策措施。同時,媒體可以通過具體脫貧案例介紹,引導貧困群體對其自身情況與脫貧出路的思考,努力營造一種學習與效仿的良好氛圍,增添貧困群體擺脫貧困的信心。
(四)通過社區建設促進城市貧困群體的社會融合
社區生活對于城市貧困群體的社會融合至關重要。社區生活是城市貧困群體實現社會參與的重要場所。加強社區建設,要求城市貧困群體參與到社區的城市反貧困決策過程中。城市反貧困的決策過程,將會對城市貧困群體產生影響,因此城市貧困群體應當通過這種決策過程的參與來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城市社區中對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可實行類似村民委員會的民主選舉,這一方面能夠實現城市貧困群體的政治參與的社會權利;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他們的怨恨和不滿在民主化的社區這一平臺上得以釋放,以此促進社會的整合與穩定,增進城市貧困群體的社會融合。
(五)加強對貧困家庭的社會救助
據調查,城市家庭致貧的主要原因是醫療、教育,因此,對貧困家庭的社會救助應主要注重以下幾方面。
1.醫療救助。對貧困家庭實行醫療救助,盡快健全醫療保障體系,盡早實現貧困家庭的大病統籌,從根本上緩解貧困家庭的窘困現狀,真正實現病有所醫。
2.教育救助。對于貧困家庭子女可免除或部分地免除他們的學費,對貧困生進行資助或減免學雜費及建立貸學金制度等,以保證貧困學生受教育的機會。窮人的子女同樣可以享受社會的教育資源,疏通整個社會的上升階梯和通道,改變貧困家庭子女的命運乃至整個家庭的命運,杜絕或減輕貧困的代際轉移。
城市貧困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也是今后長時期必須面對的嚴峻的社會問題。當前的救助制度具有明顯的對策性、應急性特點,在實際救助中難以使受助者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因此需針對當前救助的缺陷與不足,從救助的根本目標和貧困者應對基本生活的現實需求出發,構建出符合國情的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方可應對當前及未來的城市貧困問題。
(作者單位:中共山東省青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