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吉
學習興趣是指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它常以愿望、好奇心、興趣、情感、理想等內部心理因素表現出來,影響學習的方向、進程和效果。英語口語教學既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過程。英語口語教學的成敗除了學習環境、自身的語言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教學風格外,還涉及學生本身的情感因素。在學生的情感因素中,學習興趣決定外語學習成敗的關鍵。
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目前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并把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滲透到學科教育和教學之中。與其他學科領域相比,語言學習與情感的關系更為密切,情感態度在很多方面影響語言學習,特別是英語口語學習。
羅森塔爾的實驗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語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若能恰當地運用“羅森塔爾效應”,給學生積極的評價和期望,特別是對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被老師、家長、學生所忽略甚至打擊而處于自卑心理陰影下的中職學生。在英語口語教學時,教師首先在觀念上接納學習基礎較弱,行為習慣問題較多的中職學生。教師的期望會對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興趣和口頭表達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期望會影響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的興趣和抱負水平。通常,教師對學困生會產生一種徒勞的態度,對他們的教學只是完成任務,在學習上并未真正盡力去鼓勵他們,并且對他們產生低期望。學生一但接收到這種信息,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勢必動搖。因此,教師應避免這種消極的期望效應,更多地對學生抱有積極的期望,產生積極的期望效應。
對于大多數中職學生來說,以往的學習生涯中體驗最多的是失敗。許多成績差的學生在課堂內語言實踐的機會少,挨批評的機會多,使得他們嚴重缺乏英語學習的自信心,自卑心理嚴重,對英語學習沒有任何興趣。但是,中職生的自尊心也很強,他們渴望得到他人包括教師的尊重,渴望得到鼓勵和肯定,有積極的競爭意識。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中,最怕出錯,難以開口。因此,中職教師一方面可與學生共同制定課堂的游戲規則,適當引入競爭,創設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打消學生怕出錯的顧慮,把學生的注意力從關注語言對錯本身引導到運用語言完成學習任務上。成功是成功之母,每一次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都會極大得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下一次任務任務順利開展做好伏筆。
2 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它不只存在于課堂教學,而是存在于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只要有學習活動的進行,就有相應的學習環境。它是多維度、全時空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圍、交往各方面。
課堂環境的創設可以從布置溫馨的教室環境開始。如為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在教室墻壁上張貼一些催人奮進的英語宣傳語來裝飾,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Hard work leads to success(成功來自于勤奮)。教師也可讓學生制作英文名臺簽,上課時放置于桌上,方便同學和老師記憶。
教師還可以改變座位的空間形態,以更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調整教室課桌擺放形式前,可先選出組長,負責組建團隊,根據學生成績、喜好等進行雙向選擇,確立分組。各團隊確立各自的名稱、口號等。團隊建設為情景英語的開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促使人人參與口語表達,在英語情景任務設置時可規定必須全員參與,同時根據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強弱安排“戲份”輕重。編、導、演由學生自主完成,其他小組點評,教師一般只負責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語言支持。教師的重心由主講轉為主導,成為學生的幫助者。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還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意識。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才能加以賞識?!辟p識,就是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并加以肯定與贊美。賞識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欣賞、鼓勵的態度去看待、評價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是一種以尊重、信任、寬容、激勵為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出發點,按照學生成長的規律,順應學生心理的成熟過程,尊重個性,鼓勵學生在寬松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的教育方法。
3 巧設學習任務激發學生興趣
語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進對語言的理解。要讓學生能說、能講,就要讓學生置身于體現語用的情景中。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樣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支撐。有效的課堂交流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交流主體通過一系列有序的行為和互動進行的以形成與發展認知、構筑人與人的關系以及體驗主體自我內心發展為交流任務的教學活動
每個學生天生都具備對學習的熱情,教師作為幫助學生追尋自身價值和獲得沉浸體驗的人,應培養學生對英語口語表達的熱情。幫助學生尋找有意義和挑戰性的活動有助于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享受英語口語表達所來來的成就感,使嘗試運用英語口語的過程成為一種美好、迷人旅程,貫穿課堂內外。
比如涉及職業話題教學時,設計“名片交換”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設計一張二十年后的名片,引導學生學習眾多有關職業的單詞,創設偶遇老同學的情景,如:
A: You look like an old friend of mine, are you Ben?
B: Yes, you must be Jimmy. Here is my business card. (交換名片)
A: Yeah, long time no see, How are things going?
B: Fine, Im working in a bank now. What do you do?
A: Im an accountant in ABC company.
……
心理學家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 在沉浸理論(FLOW)指出,體驗本身是最好的獎賞和動機。任務難度高而英語口語能力弱,學生會感到焦慮。相反,如果英語口語能力強而任務太簡單時,學生會感到乏味。只有當難度與技能匹配時,沉浸體驗才有可能出現。
結合單元主題,教師可布置英語情景劇。學生會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在教師基本語言材料的幫助下,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演出任務。教師要求每位成員必須有臺詞出現,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學生根據自身英語口語水平設計情節,使不同英文口語水平的學生均有發揮余地和一定的挑戰性。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表揚排成錄像,利用網絡平臺共享,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并較長時間地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4 注重學法指導
4.1 游戲學英語
詞匯是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絆腳石之一,而且詞匯學習過程枯燥,效率低下,學生缺乏成就感。教師可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QQ農場、牧場游戲,舉辦班級動植物詞匯挑戰賽,引導學生進行詞匯分類學習。另外,通過一些有趣的復合詞學習激發學生記憶單詞的興趣,如:cat+fish, pine+apple, egg+plant, black+tea等。“自然拼讀法”也能幫助學生事半功倍地記住單詞,如:Cry fly dry 等。
4.2 影視學英語
教師向學生推薦適合學生英文水平的電影,通過觀看原版影片,學習地道的英語口語表達方式。教師選擇性地剪輯電影片段如《海底總動員》,引導學生反復觀看,通過給電影配音達到趣味操練英語的目的。
4.3 生活中的英語
日前英語已經充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英語如食品包裝、街頭廣告、賓館飯店指示用語等,通過學生間的交流擴大詞匯量。
4.4 推薦課外讀物
基于語言輸入輸出理論,外語學習者只有在大量的、可理解的、與之有關聯的和有興趣的語言材料輸入的同時,才能進行語言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知識向語言能力的轉化,實現語言能力的有效輸入和輸出。 教師應該鼓舞激勵學生擴大課外閱讀,增加語言輸入量。例如,向學生推薦與教材難度相當的小故事《書蟲》等,了解英美國家風土人情。在閱讀過程中教給學生猜詞、略讀、揣摩寄意和排序等英語閱讀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學生閱讀量和閱讀水平不竭提高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5 結論
激發和培養中職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興趣是做好中職英語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與學優生相比,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教師態度、家庭環境、同伴的觀點及學習難度等。有些學生會在一定的時間內或情景下學習興趣較強,但往往不能持續較長時間。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習興趣和深層興趣的激發。教師的工作不是簡單地教給學生的語言,而是向他們展示:學講一門語言,結識新的朋友,通過這扇門,通往新的世界。教師要時刻留意中職學生學習中的感受,傾聽他們的內心需求;更應通過多種途徑,因勢利導,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下工夫,積極實踐不同教學模式,在學法指導上下功夫,幫助中職學生走出“啞巴”英語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