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不僅包括語文知識,還包括語文能力、智力、審美等,它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廣大語文老師努力的目標。那么,在新課程改革前背景下,我們的語文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正確把握語文課程改革的教學特點
1.改革目標的全面性
課程標準從語文學習的每一個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諸多方面的變化這一新視角,將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整合,列為語文課程追求的目標,體現了教學中倡導的“以學定教,主體凸現”的學生主體性,又體現了認知與情意的統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
2.學習方式的多元性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突現學生主體性。教師要激發、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欲,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并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課程標準的開放性
打破了學科中心論,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在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的同時,更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從而進一步拓寬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空間,為構建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程體系,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
二、探尋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1.運用教材,引領學生體驗作品人文內涵
新課程選擇的語言教學素材,都是典型的教學案例,富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深廣,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極其深遠。教師要以發現者的心態和精神去關注每一個教學案例,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案例所構建的豐富而優美的語言世界,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作品的文質美,情感美,這樣才能直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情愫,更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讓學生去聽說。生活中我們處處需要交流,辯論場上的唇槍舌劍,生活中的幽默風趣,處處都需要我們去認真的聽,輕松的去說。課堂教學中說什么呢,當然不是侃侃而談,不著邊際,游離于課本之外和遠離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去談,而是根據課文內容,找準切入點,經過“課文——學生——課文”的循環,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并且讓學生體會語文并非遠離我們,也并不是那么難學。在自信、盡情的表達中,增強學習語文的親近感。
讓他們去讀演。教材上不乏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的段落句子。以前上課在老師讀之前,學生沒有讀過課文,沒有找出生字詞,查查字典,不了解課文內容,充其量學到了一點“形”而已,真正的“神”卻領悟不出,形神兼備也就無從談起。而新課標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讀準、讀暢、讀情、讀境,如此步步深入的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的把握課文,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使學生實現自我與作者的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在讀的基礎上,對于一些段落、句子的處理方式是采用“演”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情節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現課文的情境,同時還可通過表演,滿足學生的成就動機,使他們覺得語文知識可以在表演中去體會,去感悟。
2.走進生活,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學習語文,主要靠的不是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的訓練,而是在大量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靠體驗、靠熏陶、靠感悟、靠習得來獲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學機會和豐富語文課程的資源,引領學生在浩淼無邊的母語世界中暢游,豐富語言積累,在實踐中不斷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也是新課程中語文學習的根本任務。
在課內,教師可以科學地選擇一些遷移練習,以加強課內知識的反饋與運用,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強化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在課外,應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和實踐。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一切可用的資源給學生創造“語文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課前5分鐘演講所見、所聞、所感,詞句接力,美文欣賞會,朗誦擂臺賽等,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成績獲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產生了大的滿足感,從而能激發其課外閱讀的熱情;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利用現代網絡進行探究性學習……就這樣,讓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氛圍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無限樂趣,從而喜歡學語文,樂于學語文。
當然,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絕對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理想的境界,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長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只有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走得更遠,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