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要:《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課標的提出,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策略方面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很多教師重視了“自主”、“合作”、“探究”、“開放”等教學策略 ,但是語文教學在繁榮的背后我們也應該反思與探索。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談談對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反思,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從我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不解與反思。
反思之一:課堂教學流行的用語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主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就會發現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如:“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你學懂了什么。”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場面熱烈感人。“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你真棒!”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孰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
反思之二:課堂的學習方式1. “自主”與“自流”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欲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2.合作學習主觀隨意“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
二、探索——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語文標準課程》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鑒于此,筆者認為:若在課堂上貫徹“激發——引導——培養——實踐”的教學策略,對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1營造愉悅的學習氣氛。要讓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最主要的條件是促使學生具備學習的興趣。那么,教師應如何激起學生濃烈的學習興趣呢?關鍵在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每節課都需要根據各自不同的重點,精心設置,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
2.引導學生自由閱讀。拓展思維的遷移與發散現代教育十分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自由表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智力結構,有目的地把學生引向目的地,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如我在教《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時,首先拋論文格式出趣味性濃的問題:“植物旅行靠的是啥辦法呢?”接著把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給學生們聽,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學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媽媽對孩子們的關心喜愛。緊接著,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這些植物是怎樣出外旅行的呢?我們先來看看蒲公英。”教學操作辦法如下:1.學生自由朗讀。2.自讀自說,談談蒲公英出外旅行靠什么辦法。3.教師指導兩讀:為了讓孩子順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媽媽特意給孩子準備了降落傘。(指圖)你覺得這位媽媽對孩子怎樣?(關心、喜愛)。4.大家練習,比賽朗讀,把媽媽對孩子的愛讀出來。(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動作)如此引導、熏陶,學生稚嫩心靈體會了人間的母愛,情境達到了和諧統一。
3.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學生的心靈是純潔的、美好的。教師的責任在于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味美,弘揚美,從而熏陶、培養優良的品格情操。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渲染教學氛圍,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我在教學中有如體會:1.因勢利導,善于點撥。所謂“勢”即教材內容及學生心理。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內容中去領悟做人的道理。2.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小學語文教材形式多樣,作者的生花之筆,描繪了許多生動鮮明的形象,飽含豐富的情感。
4.提倡人文性教學法。“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在閱讀課堂中要想真正實現“關注每一個學生”,讓小學生去享受學習的快樂、得到發展,就必須大力提倡人文性教學法。有效的人文性教學方法應該是“思考、討論、交流、反省”,在思考中,體現展示學生獨特的思維個性和情感體驗;在討論中,努力使小組中每一位成員的立場得以展現;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觀點受到認可或質疑;在反省中使個體發現認知沖突和內心的矛盾。讓每一位小學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關懷,使無窮無盡的知識從學生記憶的負擔變成滋養他們幼小心靈。
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推行自己的“激發——引導——培養——實踐”的教學策略,取得良好的成效。當然,課堂教學策略將是我們永遠討論的話題。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才能適應新形勢、新變化,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