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成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今年6月至9月,市人大常委會成立推進本市農村水利建設專項監督調研工作領導小組,圍繞本市農村水利建設情況開展了專項監督調研。在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聽取市政府有關部門專項工作匯報時,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專項監督調研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楊定華指出,水利興、農業旺、國家安,推進本市農村水利建設對于保障本市農業生產、改善郊區農民居住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本市農村水利建設現狀如何?是喜還是憂?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專項監督調研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張載養表示:從調研中我們看到,近年來,本市不斷加大水利建設投入力度,農村水利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著一些需要進一步重視和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如在資金投入方面,要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在機制建設方面,要更加注重調動各個層面的積極性;在建設與管理方面,要更加注重建管并舉。
水利 綜合整治 成效明顯
在聽取政府專項工作匯報時,市人大常委會部分組成人員認為,歷屆政府高度重視本市農村水利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水利改革和發展,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強化農村水環境保護和郊區供水集約化,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用一連串數據作了說明。
市水務局局長張嘉毅表示,近年來,本市持續推進防汛基礎設施建設,郊區除澇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為提高低洼地區農田排澇能力,本市建成了338個低洼圩區,控制面積190多萬畝,建有排澇泵站1156座、水閘1614座,65%的農村圩區達到“十年一遇”的除澇標準。本市農村水環境面貌得到了明顯改善,郊區農民對河道水環境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十一五”期間,續建、新建、改建31座郊區污水處理廠及2600公里配套管網,污水收集管網基本覆蓋每個鄉鎮;開展了6.9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郊區城鎮污水處理率由“十五”末的41.6%提高到“十一五”末的69%;完成了1000公里郊區骨干河道綜合整治、1000公里黑臭河道專項整治、2萬公里村溝宅河整治。
本市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同樣是成效明顯,基本保證了本市農業發展需要。市農委副主任殷歐說,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303萬畝,農業灌溉保證率達到95%以上,節水灌溉工程覆蓋率達到74%,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71,位居全國前列,有效保證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近年來,本市農村水利建設資金投入逐年穩定增長,保障了各項水利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有序推進。對此,市財政局副局長趙偉星舉出了幾個數據,2011年市級財政安排用于農村水利建設資金20億元,比2010年增加3億元,增長17%。2012年市級財政安排用于農村水利建設資金約31億元,比2011年增加11億元,增長55%。
問題 年久失修 “上熱下冷”
專項監督工作組深入基層一線,圍繞本市農田水利、防汛保安、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以及農村飲用水安全等重點,開展了一系列調研。調研中既看到了可喜的成效和變化,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短板”。
部分區縣相關負責人在參加調研座談時反映,本市部分農田水利設施建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運行時間已超過15年的占三分之一,部分農田地下渠道和灌溉明渠年久失修,隱患較多。部分設施糧田、設施菜地田內田外水利設施不配套,菜田微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不足,水果等經濟作物、魚塘的水利配套明顯滯后,對高科技、新技術的推廣運用還不夠,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有較大差距。糧田和設施菜地項目審批建設程序多,周期長,推進緩慢,項目從立項、評審、批復到實施、驗收,一般高水平糧田項目需要一年半,設施菜田需要兩年,與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矛盾比較突出,影響農業生產。
部分基層單位同志說,在政府財政資金投入上還存在“重城鎮、輕農村”、“重建設、輕管理”的情況。政府部門往往比較注重重大功能性項目建設,而對一般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日常管理、維護和運行投入不足,農田水利設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日常管理、維護和運行費用缺乏應有保障。市級財政對農業比重大的區縣支持力度還不夠,市與區級比例還不夠合理。農業比重越大,往往農村水利建設任務也越重,區、鎮兩級配套資金的壓力也越大,部分區縣由于建設任務重,區縣級財政配套困難,鄉鎮更甚,建設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導致農村水利建設出現“上熱下冷”的狀況。
部分鄉鎮一線同志反映,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本市河道水系受到較大破壞。郊區河道輪疏機制落實不夠,部分中小河道尚未得到有效整治,許多河道存在著臟亂差現象,農村河道的水質不盡如意,有待進一步改善。河道整治方面存在著“美觀不生態”的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部分農村地區市政管網尚不完善,村民住宅內部排水系統還不健全,生活污水截流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部分鎮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因缺乏日常維護,影響正常運行。
對策 整體規劃 著眼長效
解決目前本市農村水利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委員們認為,關鍵要在整體規劃上下功夫,在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在整體推進上下功夫。市人大常委會和相關專門委員會部分組成人員十分重視此項監督調研,針對監督調研中發現的一些問題,紛紛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委員們提出,各級政府部門要從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本市經濟、生態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把水利作為本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村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加強整體研究、整體規劃、整體部署和整體推進,增強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切實解決政府部門之間,以及市和區縣、鄉鎮之間規劃和政策方面的不協調、不銜接、不統一等問題。
按照中央的要求,去年本市對農村水利建設的政府管理職能作了相應調整。對此,委員們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劃清事權,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市、區縣政府水務、農業、財政等部門之間進一步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有效銜接,形成合力。在推進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方面,進一步強化聯合調查研究、聯合規劃設計、聯合審查項目、聯合驗收考核的工作機制,努力形成建設進度緊湊銜接、建設布局符合實際、建設內容合理匹配的一體化推進機制,切實保證農村水利建設項目順利推進。
針對政府財政投入比重不合理的問題,委員們建議,在確保各級財政每年對水利建設投入的總量和增幅明顯提高的基礎上,既要統籌兼顧,又要突出重點,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比重大的區縣、鄉鎮的扶持力度,減輕基層的資金配套壓力,切實解決“上熱下冷”、“重城鎮、輕農村”、“重建設、輕管理”等問題。同時,要繼續加大對農田水利和農村防汛排澇設施建設、水環境綜合治理和飲用水安全的資金投入,加快推進農田水利跨越式發展、城鄉結合部排澇設施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農村供水集約化工程建設,盡快消除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區域內澇和城鎮積水等隱患,不斷改善農村水環境,切實提高農村飲用水質量。
加強農村水利建設,既要強化設施項目的建設力度,更要重視設施日常運行管理和維護工作。對此,委員們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盡快健全和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和管理辦法,形成一套科學合理、建管并舉的長效工作機制,實現長效管理全覆蓋、常態化。重點要建立健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長效管理機制,落實日常管理經費,加強管理人員業務能力建設,切實改變農田水利設施養護管理相對滯后的現狀,提高設施管理水平,發揮農田水利工程效益;建立健全中小河道輪疏和保潔長效工作機制,解決河道整治的生態和可持續問題,保障河道潔凈與設施完好,有效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長效管理機制,加強設施的運行管理和日常維護工作,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建設成果,切實改善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