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輝 石敏 傅藝涵
摘要:“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本文以衡陽市為例,對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現狀進行了調查,認為還面臨三大現實因素制約,最后,運用“加減乘除法”,著重從融資理念、融資管理、融資模式、融資機制等方面提出破解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興產業 金融支持 調查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近期,我們對衡陽市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情況開展調查,提出了完善發展銀行信貸業務,加大金融機制的引導和扶持,增強項目綜合融資能力的相應措施。
一、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特點
近年來,衡陽市抓住湖南省被列入國家新興產業創投計劃首批試點省份的機遇,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和戰略重點,結合本地現狀,確定了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文化創意、以金融、現代物流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進入實施階段。
特點之一,信貸支持有力。總體來看,全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創新方式、優化服務,切實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有效支持。推出了旅游區門票收費權抵押貸款、專利權質押貸款、“給力貸”、“助力貸”、“展業通”、“稅融通”、“好融通”等一批頗具特色的金融產品,較好地滿足新興產業資金需求。截止2012年6月末,全市地區社會融資規模52.4億元,累計發放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100余億元,助力新興產業亮點呈現、長足發展。目前,全市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42家,借力“資本魔方”,富士康、歐姆龍、中興通訊、中科光電等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形成了以勝添電子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以特變電工、貨菱重卡、中鋼衡重為龍頭的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以中國至德、共創光伏、瑞達電源為龍頭的新能源產業、以漢森制藥、恒生制藥、紫光古漢為龍頭的生物醫藥產業,以南岳火文化主題公園、石鼓文化創意園為龍頭的文化創意產業,以紅星美凱龍、崇盛國際、商業步行街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
特點之二,銀企對接有序。圍繞“企業服務年”和“項目建設年”活動目標,采取加強企業信用建設,強化部門聯動協調,建立督查通報制度,加大政策宣傳引導等多種措施,構建“政府搭臺、央行推動、銀企對接、合作共贏”良性互動平臺,鞏固新興產業實體經濟發展基礎。在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銀企合作洽淡會上,衡陽發布項目70個,占全省總數近七分之一,居市州之首;簽約項目4個,在全省僅次于長沙,承貸金額達7.2億元。舉辦全市“數百企業數億貸款簽約儀式”,26家金融機構與404個項目簽下138億元大單,重點支持產業結構升級、工業技改項目和中小微企業,目前資金到位率達80%以上。
特點之三,融資需求有量。在當前經濟運行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衡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需求仍然旺盛,呈逆勢上揚之勢。據匯編的《2012年衡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信貸需求目錄》,全市30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總投資7698624.69萬元,貸款總需求2555413萬元,占總投資的33.2%,其中,固定資產貸款需求2279463萬元,流動資金貸款需求275950萬元,分別占貸款總需求的89.2%、10.8%。各行業貸款需求比重分別為: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五個產業相近,在1.27—9.38%之間;先進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貸款需求接近,為20.13%和24.85%;新材料貸款需求比重最大,達到31.9%,約占八大新興產業需求總量的三分之一。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全轄不同區域的融資需求狀況看,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開發區、白沙洲工業園、松木工業園“一區兩園”,產業集聚和資金洼地效應凸現。
二、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的現實困境
(一)困境之一、融資“不夠用”
據調查,衡陽市首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銀企合作簽約會初步確定對接項目76個,簽約金額335280萬元,占貸款需求額的13.12%,涉及企業僅為16%。分行業貸款滿足率看,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現代物流、節能環保、新材料、電子信息、文化創意分別排1—8位,其中文化創意為“零”;分簽約性質看,大部分為意向,合同占比很低;分地域看,縣域投入不足三分之一;分銀行機構看,簽約項目最多的是農村信用社,簽約項目24個,占全部簽約項目的31%,簽約份額最大的是交通銀行,簽約金額73600萬元,占全部簽約金額的21.95%,國有商業銀行介入低于預期,部分銀行機構“零對接”,信貸需求滿足率不高,凸顯結構性融資障礙。盡管政策層不斷釋放市場流動性信號,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形勢不容樂觀,投資意愿下降,商品庫存及應收賬款增加,資金面仍然偏緊。部分中小企業流動資金周轉困難現象嚴重,處于“喝渴”狀態,有的只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無法及時更新設備和技術改造,產品質量和企業競爭力下降。從重點監測的30戶企業看,約10%的企業資金很緊張,缺口20%以上;20%以上的企業資金緊張,缺口1—20%,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擴大再生產。據測算,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缺口在1000億元/年以上。以鴻大特種鋼管為例,該公司新建大口徑精密無縫鋼管生產線,投資6000萬元,資金缺口4300萬元,缺口為28.3%。結構性資金短缺,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二)困境之二,融資“沒用活”
一是融資機制受限,資源配置不佳。銀行存貸差逐年拉大,大部分儲蓄資金被閑置或沒有充分利用。截至今年6月末,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衡陽的存、貸款總額分別占全市總額的52.3%、43.1%,由于信貸規模受總行限制,信貸門檻不斷提高,資金多以票據方式向發達地區轉移,“以票充貸”,造成資金外流。如工行衡陽分行按總行要求壓縮中長期貸款,農行衡陽分行被上級行列為C類行,貸款權受到嚴重限制。農信社、村鎮銀行等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存款份額占全市23.35%,貸款份額卻占32.49%。截至今年6月末,全轄票據貼現余額為36.86億元,增長25.02%,超過一般性貸款增速16.28個百分點,同比多增7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比上年同期增長1.5個百分點。二是融資結構滯后,市場發展不活。信貸資金過多趨向大型企業,“壘大戶”現象嚴重。而中小微企業規模小、風險高、自我約束能力弱,信息不透明,財務報表不規范,缺乏有效抵押擔保,不符合信貸準入門檻,加上受當前成本上升、利潤下滑、生產不足、現金流不足等影響,銀行主動伸出“橄欖枝”微乎其微。過多依賴銀行間接融資,資本市場發展活力不夠。三是融資產品單一,資金流轉不暢。銀行信貸產品多、中間業務多、創新項目多,但在新興產業領域尚處于被動模仿地位,鮮有為其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服務性融資品種和服務模式,陷入“大而全”融資怪圈。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等無形資產作為新興產業的重要財富,由于目前知識產權、質押、評估和交易體系尚不健全,信貸業務逐步被“邊緣化”。
(三)困境之三、融資“不便宜”
主要體現在貸款利率浮高、銀行收取中間費用,還要支付抵(質)押評估、擔保等中介費用。重點監測的30戶企業中,平均融資成本為18%,其中銀行貸款成本8.53%,其他中間收費成本將近10%,如擔保3%,存入銀行保證金3%,評估1%,保險1%等。“融資貴”導致部分企業對銀行的信貸需求同步出現萎縮跡象。如中行衡陽分行今年給衡鋼授信總量為12.1億元,但實際使用8.1億元,授信使用率僅67%。一些小微新興企業“告貸無門”,只好高息向民間融資,成本壓力不堪重負。從監測的情況看,企業民間融資平均年利率為13.59%,高出銀行基準利率近1倍,其中借期1—6個月14.38%;借期12個月以上12.0%。據有關部門抽樣調查顯示,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僅利息支出一項達到2346.71萬元,其中,銀行借款利息支出占比36.53%,民間借款利息支出占比63.4%。除龍頭企業外,衡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處于初創期,技術成熟度低,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多,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弱,利潤一般在10%左右,不能完全覆蓋居高不下的融資成本。1—6月,30戶重點監測企業有1/3以上虧損,累計虧損2371萬元,同比減利5.43億元。“融資貴”與實體經濟利潤下滑形成鮮明反差。
三、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效路徑
到2015年,衡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25%;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35%,打造湖南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一)路徑之一,用好“加法”,在融資理念上加大服務力度
一是認識要到位。立足全局、著眼長遠,進一步提高對金融支持新興產業的認識,牢固樹立“金融扶優”理念,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衡量金融支持新興產業成效的“晴雨表”,轉變工作作風,提高金融服務質量。二是規劃要到位。圍繞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圍繞地方產業規劃和企業發展方向,緊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進程,抓住融資市場中的“短板”,分層次、分類別制訂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服務意見和金融政策措施。三是體制要到位。引導金融機構建立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特點的信貸管理、信用評級和貸款評審制度,重點向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的成長型企業傾斜,盡力解決其融資瓶頸和其他金融方面的難題。
(二)路徑之二,用好“減法”,在融資管理上挖掘資金潛力
一是在降低融資成本上做文章。簡化相關行政審批程序,加強抵(質)押貸款稅費管理,清理糾正金融服務不合理收費,降低新興產業貸款抵押品登記過戶和評估收費標準等。二是在規避風險損失上做文章。推進以“一庫一網一平臺”為核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融資擔保體系,拓展再擔保、聯合擔保、“擔保+保險”等方式,為新興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嘗試開發信貸損失保險服務,不斷擴大科技保險試點范圍,建立科技貸款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提高覆蓋面。建議將新興產業項目納入央行統計指標體系,強化風險監測分析。三是在避免產業低效上做文章。著力實施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投資拉動、服務促動戰略,建設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產業發展模式,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興產業體系,促進新興產業向高水平、寬領域、縱深化方向發展。突出改進經營管理模式、培養誠實守信意識、加快技術創新步代、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等環節,提高新興企業內在整體素質,發揮資金效益最大化。
(三)路徑之三,用好“乘法”,在融資模式上放大綜合效果
一是融資平臺求“活”。搭建資本與項目對接平臺,深化銀企合作,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提高新興產業融資成功率。嘗試建立“中小企業融資超市”,大力發展供應鏈融資和商圈融資服務平臺。試點發展科技小額貸款公司,鼓勵探索發展特色科技銀行,支持地方性銀行設立新興產業支行,發放支持新興產業專項貸款。二是融資方式求“準”。根據新興產業不同階段和不同環節的資金需求特點,建立上下聯動的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機制,提高融資針對性和有效性。如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板上市等風險偏好型的股權融資適合企業初創期,產業化階段則應重點定制知識產權質押、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以及動產抵押等融資業務,拓展集合票據等債權融資方式。三是融資結構求“優”。發揮融資聯動效應,建立以銀行融資為主體,融資性擔保為保障,資本市場為導向,民間融資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全社會投融資框架體系,形成產業與資本的良性互動。
(四)路徑之四,用好“除法”,在融資機制上破除發展瓶頸
一是強化科技保障。新興產業的核心要求是科技進步。要深入推進金融科技相結合,為新興產業和專利技術提供評估、定價、交易等系列服務。深化創新型企業試點,對接國家重大專項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引導投融資機構向初創期投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二是強化政策保障。政府投入方面,建立專項發展基金,通過政府采購或政府補貼消費等手段,積極培育新興市場,引導金融支持。完善改進對銀行金融機構獎勵辦法,兌現獎勵政策。財稅支持方面:對新興產業貸款投放比重較大的銀行,落實技改貼息等貸款貼息,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提高金融服務新興產業的積極性。金融監管方面:對新興產業金融業務設定較為寬松的監管政策,對存貸款指標進行適度調整,放寬不良率容忍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貸款利率差別化定價。三是強化組織保障。按照新興產業“國家金融戰略”,完善發放委、經信委、財政、人民銀行、銀監等“大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和規章制度,切實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