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獻中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學多是以常規教學為主,內容遠離學生生活,教師教學時,注重灌輸,學生學習時往往感到索然無味,“啟而不發”,除了勉強應付考試外,很難實現其德育功能。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如果教師能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常規教學中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有關的音像資料、新聞等搜集整理,錄入課件之中,就能真正實現“小課堂、大社會”的良好對接,為中學思想品德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進而使之成為推進農村學校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了農村學校思品教學
1.利用信息技術的及時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教學必須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實際,并結合課文內容選用最新的資料,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七年級“走近法律”一課的教學時,我在課前指導學生在本班搞一個小調查,由學生自己設計問題,如:“某某因經常上課講話又不按時交作業,班主任老師便不允許他來校學習。老師的做法對嗎?為什么?”“小光的父親要正在念初二的小光去打工掙錢,老師上門勸阻,小光的父親說,他的孩子老師管不著。你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的?你又該如何做?”我們設計了十幾個問題,以問卷的形式考查全班學生的法律意識,并把考查結果用計算機繪成柱狀圖。課堂上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了考查結果,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結論:我們的法律意識亟待提高。這樣,利用信息技術,以學生的小調查為切入點,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2.利用信息技術資料的豐富性,開闊學生視野
農村學校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手頭沒有太多的資料,上思想品德課大多只能照本宣科,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信息網絡具有查找、利用資料便捷的特點,這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比擬的,不管是文字材料,還是圖片、數據材料,都可以隨時滿足大家的需要。例如講“讓我們選擇堅強”一課時,我在上一節課預先布置了一組作業:(1)收集并列舉憑借頑強毅力終使學業、事業成功的名人及身邊普通人的事例。(2)收集一位我國大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和名言。(3)整理1~2位當代青年創業成才的事跡。這些作業都由學生在業余時間完成,改變了師講生聽的教學方式,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也發展了其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具體講課時我先利用Storm Player播放課本上的《保衛黃河》,雄壯的歌聲馬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聽過歌后,我給學生講述了冼星海在艱苦條件下自強不息的故事,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接著我又播放了一首劉歡演唱的《從頭再來》,MTV的畫面真實傳神,充分展現了歌詞所表達的內容:“我不能隨波逐流,為了我摯愛的親人,再苦再累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感人至深的歌詞與旋律,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經過教師步步引導,學生終于明白: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才有可能克服各種困難與挫折,實現自己的夢想。
二、現代教育技術與農村思品教學的整合亟待突破
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農村思品教學的有效整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可否認,我們也一直面臨諸多的困惑與挑戰。
目前,農村學校建立校園網的還不是太多,許多學校甚至沒有多媒體教室,現代化教學硬件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師資隊伍參差不齊,繼續教育培訓流于形式,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比例甚低,有些雖然能運用多媒體教學,也往往徒有其表,成了簡單的視聽播放;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缺乏創新,形式與內容脫節,有的選擇歌曲、新聞片段或錄像片段等,形式是新穎的,可往往與教學內容聯系甚少;教學缺乏深度和廣度,多是教師對情境材料做一一對應的解釋,結論膚淺,拓展不夠等。這些都有待于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去積極地思考并應對。
三百多年前,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就曾說到:我們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而且學得更容易、更快樂、更主動。今天,這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顯然,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正可以發揮如此功效。我們廣大農村教師只有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才能真正做到以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