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
中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師要深入思考,大膽嘗試,深化音樂教學改革,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中學音樂教學活動中存在著諸多不足,如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科教育思想、課堂教學過程等方面體現不夠,教師在課堂上支配空間過大、支配時間過久,從而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那么,在中學音樂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是否可以互換呢?講臺是否可以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甚至為他人講解的舞臺呢?
為了進一步突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在班干部的協助下,我們曾經針對相關問題做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分為5項:①你認為在高中階段開設音樂課有無必要;②說出你喜歡的上課方式;③選出你喜歡的教材內容;④列出你認為合理的教學時間安排;⑤如果你是音樂教師,設計一節你想給大家上的課。這次調查,我們專門避開了一個詞——建議。因為只是“提出建議”,仍然會使大家處于被動地位,而我們想讓學生真正成為主角,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打破過去的那種模式,縫縫補補只會適得其反。
問卷收上來之后,我們的確嚇了一跳。學生不僅認真對待,而且大多寫出了一些實施方案,甚至有個別學生還編了教材,尤其第5項的回答更使我們眼界大開,課題新穎、安排合理,課堂之創意出乎我們的意料。
通過調查我們認識到,應該遵照“以興趣為動力,以審美為核心,互動、合作、探究,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在音樂課堂上營造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以平等的態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用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情感吸引每一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量給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自由的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長進行自由想象、自由表現和自由創造,使學生陶醉于音樂之中,不知不覺走進音樂殿堂,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為此,我們采取了一系列課堂教改措施。
一、縮小距離,讓我們坐在一起,促進教學環境的變革
大家都知道,傳統的音樂教室和其他教室一樣,一個講臺幾排桌椅,這樣幾乎沒有學生活動的地方,上課時老師也只能站在講臺上,而如果教師只是站在講臺上的話,就會缺少音樂課中的和諧,也缺少音樂老師應有的親和力。同時我認為,音樂課有別于其他課,音樂課上應有“音樂行為”,這種行為是放松的,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所以,應該打破舊的教室格局,在教室騰出一個“空地”,這個“空地”在學生圍坐的中間,在某些時候,它屬于教師;另外一些時候,它屬于學生;大多數時候,它是教師與學生共有的。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舞臺”。
二、引導學生“我們可能不會成為音樂家,但我們通過表演而自信”
“每課之星”是學生自己設計的一個課堂環節。也就是說,在每節課的前5分鐘,要有1至2位同學走到“舞臺”上為大家表演。表演者提前一周選定,表演內容可以是任何與音樂有關的活動,器樂、歌唱、舞蹈、相聲、小品、朗誦等。通過這個環節,我們發現在學生當中,少數人具備很高的器樂演奏水平,多數人具備獨立歌唱的能力,每個人都具備對音樂的欣賞和感悟能力,只是年齡、環境、成長的因素使一些學生顯得有些羞澀和拘謹。經過登上“舞臺”的鍛煉之后,那些本來就身懷絕技的學生有了“明星”般的感覺,而有些從小到大在眾人面前甚至一首歌都沒有唱過的孩子也因為有了這個“第一次”而變得自信。
三、“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上”
心理學家認為,青年初期(高中時期)是人生最寶貴的黃金時期,青年人朝氣蓬勃,精力旺盛,充滿熱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逐漸趨于成熟,開始走向生活。國外的心理學家把這一時期稱為心理的“斷乳期”,即擺脫過去那種對父母的依賴關系,要求獨立自主活動,完成個體社會化的時期。在這種心理因素的支配下,他們甚至連課也要自己上。按照傳統的眼光,有些人肯定認為這是異想天開,如果他們能上課,還要老師做什么?我們在查閱資料時,看到《學記》里有這樣一句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币簿褪钦f,教育學生要引導而不是牽引,要勉勵而不是強制,要啟迪而不是代替。古人尚且知道開發學生獨立學習的潛力,更別說今天了。給學生一個課題,讓他們分組設計、收集資料,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更多,在講課時又能以同齡人的身份與同學直接進行交流,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適當加入補充和必要的修正,做一次配角,這樣生動的教學方式大家又何樂而不為呢?
四、欣賞我們自己的作品,為我們自己喝彩
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這是學生們最具創造性的活動。經過從小到大的音樂學習,他們有能力自己創造一些作品,哪怕這些作品是不成熟、略顯幼稚的,但有一天當他們回憶起這樣的旋律時,他們也可以驕傲地說,這是屬于他們自己的!完成這樣的作品,需要互相協作,集思廣益,因此班里學生被分成莫扎特組、貝多芬組、舒伯特組、冼星海組等,他們當然不能寫出像貝多芬那樣偉大的交響樂,但他們有自己的樂思,哪怕是演奏者手中滑過的幾串音符,歌唱者口中吟唱的幾句旋律,作詞者筆下的幾個詞語,都可以與貝多芬的作品不分上下地奏響在教室的“舞臺”上。這樣,老師就成了學生最好的觀眾和引導者,還有什么比看著自己的學生進步更令人欣慰呢?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