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臻珍 李靈稚

為了保證收匯安全,促進出口,國家大力倡導出口信用保險業(yè)務的開展,并于2001年12月正式成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稱中國信保),其依托國家信用,專門從事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為我國企業(yè)順利開展出口貿易提供支持和擔保。從成立至今,中國信保已走過10年路程,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業(yè)務也逐漸完善。作為申請信用保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出口信用限額管理也一直是中國信保防范和減少風險的法寶。如何通過限額審批控制風險,進而更好地為我國對外貿易服務將是中國信保今后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
一、我國出口信用限額承保的現狀
(一)承保規(guī)模和深度增勢強勁
雖然從2002年至今,我國對外貿易遭遇過很多波折,但絲毫不影響出口信保業(yè)務的穩(wěn)步增長。表1是中國信保近5年的業(yè)務概況表,可以看出:承保金額從2006年的295.67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538.9億美元,5年間增長近10倍,說明我國出口信用承保規(guī)模不斷擴大,而且隨著出口信保業(yè)務的普及,我國出口企業(yè)越來越多地開始嘗試以出口信用保險作為其安全收匯的保障工具;但由于限額稀缺性,同業(yè)競爭會非常激烈。而承保深度是用來衡量出口信用保險對出口業(yè)務的貢獻度,2006年承保水平僅為3.05%,但在2010年卻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12%,2011年更是達到13.3%??偟恼f來,我國承保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可獲得規(guī)模經濟效益,承保水平逐年上升,支持出口業(yè)務穩(wěn)步推進。
(二)重點承保八大行業(yè)出口業(yè)務
中國信保在對我國產品出口限額審批時按照八大行業(yè)方向側重支持,這樣不僅能將有限資源合理利用,同時也體現國家政策方向。表2是中國信保近4年來對八大行業(yè)分類支持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出: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承保規(guī)模占到八大類中的50%;2011年對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支持更是達到70%,這與我國大力倡導“科貿興國”,推進“走出去”戰(zhàn)略的方針是一致的。對于“世界工廠”的名號,我國也一直努力通過調整出口產品結構來扭轉形象,體現在行業(yè)限額分配上,就是對這兩大行業(yè)審批額度有所側重。汽車,船舶,醫(yī)藥行業(yè)涉及到國家重工業(yè)發(fā)展和民族產業(yè)振興,所以在對他們出口信用限額的批復上也會隨著總承保規(guī)模的擴大而不斷增大。
(三) 承保買方市場由歐美向新興市場傾斜
當前,我國主要出口對象正由歐美地區(qū)逐漸向新興市場轉移。我國對新興市場的承保規(guī)模在2011年已達到總承保規(guī)模的49%,美國的承保規(guī)模則達到23%,這說明在金融危機后,歐美各國市場疲軟,我國出口也開始有針對性地向新興市場傾斜。相比之下,這些新興市場國家大都面臨對內經濟發(fā)展,對外政治合作的需求,所以我國大型成套設備,機電產品就有了一席之地;但這些國家往往體制不夠健全,有的甚至政治十分動亂,所以中國信保在核準限額時,必須充分考慮國家風險因素,減少風險發(fā)生。
二、我國出口信用限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限額分配方式單一,管理缺乏靈活性
我國出口信用限額的分配方式單一,可以概括為“集中管理,逐級分配”,即中央財政撥給支持外貿業(yè)務的資本總額按矩陣式風險集成管理,在中國信保集團下不同區(qū)域分公司內部進行分配,然后再將分公司獲得的配額按業(yè)務量大小分配到各市區(qū)辦事處,如此層層分配,最后單個企業(yè)獲得的限額非常有限;正因為這樣,其管理模式也缺乏相應的靈活性。相比美國,限額管理模式可以依據買方數量多少來確定,如果只有一個買家可以申請單一買家保單,2個及以上買家可以申請多買家保單,另外還有傘形出口保單,出租保單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其國內出口商自決限額(DCL)權利,讓限額管理不再只停留在出口信保公司層面。所以,我國出口信用保險限額分配方式比較單一,在管理運用上也缺少靈活性。
(二) 缺乏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機制
誠如前面所說,我國出口信用限額分配采取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方式,而且這種信息傳遞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政策主導,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饋過程,尤其是在限額批復文書下來后,國內出口商是如何使用這些限額的,在使用過程中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是否需要調整限額使用規(guī)模等,這些問題都沒有及時準確地反饋給出口信保公司的后臺運作部門;限額使用完結后,本次交易成功與否,限額批復量是大是小也沒有做好匯總工作。雖然目前中國信保也有開設類似典型案例這樣的專欄供大家學習借鑒,但數量少,案例覆蓋面小且更新速度慢確是其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 限額審批周期長,保費高
我國出口信用限額審批流程一般為“申—審—批—定”四個環(huán)節(jié)。在國內出口商為每一買家申請限額后,由中國信保組織專業(yè)人員對國外買家資信狀況進行審核,然后決定其配給額度。一般來說從收到申請到開始審核要經過7個工作日,這期間不包含資信調查等待期,初審完結后到復核又要經過2個工作日,復審結束后還得送交上級終審,又需要4個工作日,其間耗費時間較長,而且中國信保的保費費用也偏高。分公司對每一賠案的核賠權是以總公司給其下達的當年保費收入計劃指標為依據的,客戶要想拿到較高的核賠金額,支付給信保公司的保險費用也要更多,而保費與承保規(guī)模又密切關聯,所以保費高不僅會影響客戶群數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給限額管理帶來難度。
(四)無法實時監(jiān)控買方信用狀況
出口信用限額管理應該是一個實時連續(xù)的過程,因為出口信用限額的批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外買家資信狀況的好壞或是其信用等級的高低。由于國際貿易的特殊性,出口商不可能在第一時間知曉國外買家的運營狀況,繼而作出合理調整,所以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增大。雖然中國信保擁有自己獨立的評級系統(tǒng)“Sino Rating”,也可編制買家資信報告,但總的說來其評級體系還不完善,買家資信報告信息獲取過程中費用昂貴,收集途徑有限,更重要的是數據信息更新緩慢,大概半年甚至一年才會更新一次,這無疑給申請限額的出口商,審批限額的業(yè)務人員帶來決策滯后性危機。而且在風險發(fā)生后,應對措施執(zhí)行遲緩,給追償行動帶來不便,所以我國出口信用限額管理要努力克服因信息傳遞滯后帶來的風險。
三、我國出口信用限額風險管理對策探究
(一) 增加限額分配方式多樣化和管理靈活性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限額管理的經驗,嘗試更多的分配管理方式,讓出口商擁有更多選擇權。在分配方式上,可以考慮由各分公司自行申請,在本年度內要使用好這些申請額度,年底有剩余的歸還給總公司,作為下年分配額度繼續(xù)參與分配。在管理模式上,針對單一買家可以考慮讓出口商自行決定額度大小,自行提供申請額度證明,而出口信保公司只負責最后把關,核實出口商申請額度是否合理有據,如果可以就直接送交批復;針對多買家,則由出口信保公司提供相關買家的專業(yè)資信報告,然后逐一申請審核相應的信用限額。這樣做可以很大程度上調動出口商以及出口信保公司的主動性,使其分工協作,分擔風險。
(二) 對已使用限額的企業(yè)及時做好信息收檔
對已經使用限額的企業(yè)應該分門別類,按照行業(yè)或是貿易地區(qū)等重新整理歸檔。限額管理重在依靠合理有序的管理工作來弱化風險,做這項工作既是為了在以后遇到相似情況時能有所參照,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必備的買家數據庫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每一次交易對象,交易金額,支付條件的選擇都能給審批限額的專業(yè)人員提供參考:哪些買家有過不良記錄,哪些買家偏愛某種結算方式,哪些買家以前從事過這方面業(yè)務經營等信息,都可以在系統(tǒng)中一覽無余。再有類似情況發(fā)生時,可以借鑒參照。
(三) 縮短限額審批周期,合理劃分保費
從審批流程上來說,可以減少初審,復審環(huán)節(jié),縮短兩者的銜接時間,必要時可以直接進入復核階段,以便節(jié)省人力;從限額申請人來說,申請前先在買家信息系統(tǒng)中查詢好相似交易條件下的限額使用情況,再主動提供相應限額申請事由證明,在專業(yè)人員核實本次交易條件后即可完成限額審批流程,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出口商參與限額申請決策的積極性,還有利于簡化買方信用額度審批流程;在保費制定方面,應注重“因時、因地制宜”,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對于國家風險高,收匯時間長的地區(qū),征收較高比例的保費,相反,可以減少征收保費,另外還要充分考慮到本國出口商的業(yè)務經營規(guī)模,交易水平等因素后才能確定最終征收的保費利率。
(四)完善風險預警和風險轉移體系
出口信用限額的風險管理應該從風險預警、風險控制再到風險轉移這幾個方面入手,在有限范圍內將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降到最低。雙觸發(fā)器以及有限風險再保險都是構建出口信用限額風險管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在出口信用限額審批時,依據買家資信報告,將買家從事經營的業(yè)務狀況與市場平均水平相聯系,形成觸發(fā)風險的2個條件,比如A電力公司投保出口信用險使用雙觸發(fā)器法:(1)因火災,雷擊等不可抗力導致電力公司損失500兆瓦以上的電力;(2)整個電力市場現行市場價格超過每兆瓦60美元;當其中一個條件發(fā)生時,可以視作風險警報,需立即調整可批復的信用額度;當兩個條件同時發(fā)生時,出口信保公司就要做好全額賠償的準備。
近幾年,很多出口信保公司都嘗試與國際上知名的再保險公司合作,通過簽署協議的方式,將部分或是全部風險轉移,已達到減少賠償損失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再保險公司提供的專業(yè)知識咨詢、人才培訓活動等來完善自身的內部建設,可以說有限風險再保險給了出口信保公司實現分散風險組合更多的選擇。中國信保也嘗試與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合作,但在轉移風險時會涉及到的比例劃分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溝通和協調。出口信用限額風險管理離不開風險預警和風險轉移的支持,不管是雙觸發(fā)器法還是有限風險再保險法,對于完善出口信用限額風險管理體系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 陳衛(wèi). 2009. 完善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對策思考[J]. 生產力研究(12):121-123.
[2] 陳靜,張雨時. 2008. 出口信用險的風險管控[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32-37.
[3] 郭旭芬. 2009. 市場風險限額管理:VaR限額管理[J]. 中國商貿(5):196-197.
[4] 李瀟. 2011. 外貿企業(yè)進出口貿易信用風險管理研究[J]. 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7):37-39.
[5] 梁建偉,羅偉. 2007. 短期信用出口保險下貿易融資風險識別及防范[J]. 金融理論與實踐(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