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持續性等特點,在小學階段,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既是一次分化的裂變,又是一次分化的奠基。對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現象的研究與認識,只有立足于三年級的整體改造的基礎上,才能深度解讀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成因,把握諸因素的特點和規律,控制、管理并改造三年級的教育教學,最終在“教”與“學”相向趨近式的互通中,實現教與學的和諧均衡發展。
關鍵詞:小學三年級:學習成績分化:學習適應力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4-0041-06
引言
2011年12月24日,首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建設工作會議在無錫召開,會議以精心選題、精細設計、精當操作、精彩呈現、精致管理為要求共評選出24個江蘇省首屆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江陰市實驗小學選送的“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成因及對策研究”課題,以全票通過的優異成績成為省首屆精品課題,筆者被評為精品課題主持人。
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是小學教育中廣泛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同時又是學習成績分化的一個典型代表。為何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是一種普遍而典型的現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典型的分化現象?面對分化現象我們該怎么辦……一連串疑問縈繞相伴,而與此相應的,卻又是相關理論的貧瘠與實踐的不足,以致于對分化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只能淺嘗即止,深入者甚少。為此,我們針對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現象,展開了為期五年的調查與研究。2006年12月“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成因及對策研究”被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2011年5月課題通過了結題鑒定。
一、課題界定與價值定位
學習的本質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系。是伴隨著經驗的獲得、行為的產生、能力的訓練、潛能的激發和心理傾向的變化而發生的。學習成績指在校學生一定階段內,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通過教授或體驗而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中,學生所完成相應的學習課業的數量和質量。分化,是指性質相同的事物變成性質不同的事物;統一的事物變成分裂的事物。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是指原來學習成績相對處于同一水平的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成績的差異加劇,呈現出十分明顯的兩極分布或多極分布。
本課題研究旨在通過對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現狀的剖析,對比三年級與其它年級在學習成績分化上的區別與聯系,分析小學三年級的特點,運用系統論、教學論以及哲學原理,從教與學的和諧性、適配性等方面,探究影響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主要成因,構建有關分化理論。根據分化理論,建構有效解決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策略,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中的不利影響,減小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差異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本課題旨在通過調查、分析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現象,把握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基本特征,明晰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影響作用,梳理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相關因素,探究并歸納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主要成因:根據主要成因構建并實施解決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策略,積累相關實踐案例。在實施解決策略中,逐步形成解決分化問題的基本主張。最終,通過改造三年級教學的實踐行動,努力實現教與學的和諧適配,縮小分化的差異,減緩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消除三年級學習成績分化對學生健康成長的不利影響。
根據研究目標,我們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現象的相關調查與分析;二是三年級教學刺激與學習反應的關系比較研究:三是建構并實施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解決策略。
三、研究過程與實踐舉措
(一)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現象的調查研究
1.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特點的調查研究
我們針對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重點開展了有關成績分化的普遍性調查研究,主要包括對不同時期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現象、三年級不同班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現象以及三年級學習成績各層面學生的分化現象的調查:典型性調查研究,主要包括低年段的代表二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現象、部分4—6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現象的調查,并從分化的層次性、差異度等方面,將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統計數據與其它年級的數據進行了對比:持續性調查研究,主要包括對一個班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成績分化的結構與變化、個體在學習成績分化中的一些變化的跟蹤調查。最后,我們結合相關調查數據,進行了對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現象的地位與影響作用的分析研究。
2.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
我們運用教學論原理、教育心理學原理、系統論方法、哲學原理等科學理論,從客觀必然性和主觀偶然性兩個角度,調查了影響學習成績分化的諸多因素,涉及了教育體制、教學系統、組織形式、個體差異等客觀因素,還有學習個體的主觀意志與努力、教師的教學觀念與素養等主觀因素。既有質量觀、效益觀等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學目標定位、內容整合、學習評價等實踐行為層面的原因。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根本原因進行了基本定位: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教學刺激、學習反應以及教學刺激與學習反應的關系組成的這一有機整體的不和諧、不適配矛盾所導致的。教學刺激、學習反應是學習成績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學刺激與學習反應的關系是學習成績分化的核心問題。
(二)三年級教學刺激與學習反應的關系比較研究
1.三年級教學刺激與學習反應的適配性調查
首先,是對三年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反應的適配性調查,包括目標要求的定位與三年級學生的適配性、內容設置體系與三年級學生的適配性、綜合應用要求與三年級學生的適配性等;其次,是對三年級學生特點的調查研究,包括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個性發展特點等;第三,是對三年級教學要求與三年級學生的適配性調查研究,包括全面性要求與三年級學生的適配性、銜接性要求與三年級學生的適配性等;最后,是對三年級教學刺激與學習反應的適配性調查研究。
2.三年級教學刺激與學習反應的關系分析研究
首先,我們對教學刺激的預期目標進行了分析解讀,并描繪出了一般教學刺激(主要指組織形式、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教學評價等)所期望的目標與結果的結構圖;然后,我們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適應力”進行了案例式的剖析,并描繪出了不同類學生“學習適應力”(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智力、學習能力、學習動力、學習技能、學習調控等)的結構圖;接著,我們將兩類數據及圖統一后,計算出兩者的比值,并將比值數據進行分類
匯總;最后,我們根據匯總的數據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分析教學刺激與“學習適應力”的適配程度,從而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
(三)改造三年級的實施策略,
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和諧法則、適配原理,調配教與學的關系:一方面,從組織形式、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調整,以適配三年級學生的基礎與現狀:另一方面,加強對三年級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技能、學習動力、學習調控等方面的訓練,以提高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力”。在“教”與“學”相向趨近式的互動溝通中,尋求教與學的和諧均衡發展。
所謂交叉型(cmssing)教學組織形式就是在原有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基礎上,通過融入走班制、分組教學、學習共同體等其他教學組織形式,以課程引領走班制為基本方法,以適配三年級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指導思想,以建立學習共同體為切入點的一種教學活動的方式和結構。使原有的教學組織形式能最大限度地適配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盡可能地減少或消除原有教學組織形式的弊端,使教學組織形式更豐富,結構組織更合理,不同組織形式互補雙贏,最終實現三年級教學組織形式的適配最優化。
三年級教學內容的整合是指教師在使用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時,在充分理解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需求、心理與年齡特點出發,通過建設立體化的教學內容,選擇與學生需求相適配的整合策略,實施教學內容的靈活調配機制,達到教學內容與學生相適配的整合目標。
三年級個性化本初生成的教學適配性策略,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出發,充分捕捉學生在學習中自然流露的、真實的、純粹的意識、思考與行為等課堂生成的本源面貌、自然源泉。在此基礎上開展本初生成與課堂生成的關系分析,一方面,要對本初生成可能達成的生成目標進行分析,另一方面,要開展交流互通,使其價值得以體現,最大限度地開發其潛在價值。
三年級動態化觀察解析的評價適配性策略,是通過開展學習性評價,調控引領學習,提高認知目標的達成度,在動態化的過程中,捕捉課堂信息,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況,深度解析課堂生成的一切,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評價與三年級學生發展需求相適配。
三年級學生學習能力的均衡發展策略,主要指通過加強原塊刺激、采取干擾式訓練、活用變式、匹配式剖析、知識的系統化強化訓練、應試方法的指導等策略,訓練學生的關注力、理解力、決策力、應試力,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整體均衡發展。
三年級學生學習動力的驅動激活策略,主要指通過預設教學的不確定性,多種模式刺激多種感官,加強價值認識提高學習的持久性,合理運用獎勵與懲罰等策略,來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加強外動力的刺激,從而為學習提供強大的驅動力。
三年級學生學習調控的優化調配策略,主要指通過對學生有計劃的合理安排學習,擇優學習方法,調整學習心理等方面的指導與培訓,發展學生自我調整和控制學習的能力,形成能與三年級教學的內容與要求相適配的學習調控能力。
三年級學生學習技能的專項訓練策略,主要指針對三年級教學的目標與要求,以組織學習技能、信息學習技能和整合學習技能為三大訓練內容,保障學習任務的落實和目標的達成,提高學生信息辨析、運用的技能,以及對新舊知識的整合與應用技能。
三年級學生學習環境的和諧營造策略,主要指通過拓展適度的學習時空、建立協調的人際關系、創設適宜的班級氛圍、培育積極的班級氣場等手段,為學生營造一個人際關系和諧、學習氛圍良好、心理體驗舒適的學習環境。
四、研究的結論與成效
(一)理性認識
1.系統論:三年級學生的成績分化問題是一個由諸因素組成的系統問題
導致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成因是復雜多樣的,有其客觀必然性,也有主觀偶然性,涉及了制度層面、實踐層面、主體因素、系統內部等諸多方面因素。多樣復雜的分化成因,說明了剖析、破解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現象,遠不是就某一因素、或幾個因素的分析與研究所能達成的,需要綜合諸因素進行綜合、系統的分析與研究。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實際是解讀、審視整個三年級教育機理的一個過程。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因此,我們認為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問題,實質上是三年級教學的一個系統問題。只有當三年級教學系統的諸因素相互關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諸因素的效能和系統的整體功能。這一系統不僅包括與學生認知相適配的信息刺激方式、教學組織方式、認知加工模式、目標評價管理等,還包括學生個體的感知理解、思維想象、判斷決策等一系列信息加工過程,是一個由諸多因素組成的有機系統(如圖)。

2.關系論:三年級教學刺激與學生學習反應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核心問題
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主要在于教學刺激與學生學習反應之間的關系問題。因此,我們將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產生的根本原因歸結為,由教學刺激、學習反應以及教學刺激與學習反應的關系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即教學系統的不和諧、不適配矛盾所導致的。教學刺激、學習反應是學習成績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學刺激與學習反應的關系是學習成績分化的核心問題,這是我們研究與思考的基點。因此,無論是破解i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成因,或是尋求解決之道,三年級教與學的和諧問題、適配關系始終是其中的核心問題。在研究中,我們將這一核心問題演繹成了“6L分化指數”的理論構想(如圖)。

圖中白色圓形代表“教學刺激”,黑色部分代表“學習適應力”,由于每一個體之間的參差不齊、類型迥異,同一個體的各方面也各有長短、優良不一,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適應結構面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圖形。“學習適應力”的不同結構面(黑色部分),與整齊劃一、相對固定的“教學刺激”結構面(圓形)的比例關系也就復雜多樣,它們之間的關系值,我們就稱之為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指數,即“6L”分化指數。當分化指數越接近“1”時,學與教的適配程度越佳,說明兩者的相融程度越高;反之,當分化指數越偏離“1”時,學與教的適配程度越差,說明兩者的排斥程度越高。一個群體中不同個體的分化指數相對集中于同一數值段時,出現較大差異分化的可能性較小,反之,當分化指數集中于多個數值段時,就可能產生較大差異的分化。
3.改造論:改造三年級的教育主張
根據對分化現象的主要成因與核心問題的分析,我們感到有關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潛在問題、關聯問題之豐富性、復雜性,遠遠超出了分化問題本身,就問題論問題、零散的研究已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需要基于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的教育主張,才能深度解讀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成因,把握諸因素的特點和規律,控制、管理并改造三年級的教育教學,使三年級的教育教學更趨和諧,更合乎學生的發展需求。這
就是改造三年級的教育主張。改造三年級的主張是指導探究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問題的綱領主張、理論指導,從整體上對三年級教育教學的建構行動、系統調整,是一種整體改造而非局部修繕。
改造三年級教育主張的理性思考是,改造整齊劃一的“標準化”教學的價值定位,消除或減少與三年級學生的個體差異之間不適配的矛盾反應,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和諧法則、適配原理,調配教與學的關系:一方面,盡可能地改造整齊劃一的“標準化”教學,以適配學生的個性差異;另一方面,不斷夯實學生的“學習適應力”。以適應教學的共性目標與要求,在相向趨近式的互動溝通中,尋求教與學的和諧均衡發展。
(二)實踐成效
1.文本匯編
編著出版《改造三年級——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成因及對策》(現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主編:徐健湖)、匯編《基于改造三年級教育主張下的實踐研究案例》、《學習成績分化成因及對策——研究與思考》、《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成因及對策——教學設計》、《學習成績分化現象的調查與研究成果資料》、《課題研究中期研究成果專輯》、《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充盈與釋放中的激活——江陰市實驗小學科研掠影》等。
2.實施效果
根據改造三年級的理論與指導思想,我們實施了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解決策略,主要成果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建立了班級學習共同體,形成了與三年級學生相適配的教學內容體系,開展了整體解讀式教學研究、本真教學研究,以課堂觀察與解析彌補了傳統教學評價的不足;另一方面,探索實踐了三年級時期有效“學習適應力”的訓練,全方位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適應力”。
通過觀察、檢測三年級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教學評價與三年級學生個性差異的適配性變化,三年級學生學習反應力的變化,實驗研究前后教與學關系的變化。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變化等,顯示出在改造三年級標準化教學、學生的學習反應力、教與學的和諧程度、適配程度等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在相關積極因素的影響下,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化出現了明顯的緩減跡象(如圖)。
(三)課題影響
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無錫市教育研究中心組成的課題鑒定專家組認為:課題選題以小學三年級學習成績分化這個切口人手,并旗幟鮮明地提出“改造三年級”的教育主張,立意深遠,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江陰市實驗小學對小學三年級學業成績分化問題作了專題研究。他們的研究是極其認真的,是很深入的,成果是相當吸引人的。這是一項真研究,表現了江陰實小人的研究品質和研究特點。改造三年級。一個重大命題!”(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督學成尚榮對本課題的評價)
五年多的課題研究與實踐,不僅提升了研究品質、擴大了課題影響,同時,也推動了科研管理、三年級教育教學、教師與學生、課程與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以三年級為核心與起點,構建了個性化學科課程、創造性實踐課程、主題教育課程、修身養心課程等四大類校本課程;由科研積分管理制度、科研首席制、實小課題研究規范細則等形成的“一線三體系”科研管理模式……近幾年,學校的無錫市、江陰市級教師專項課題立項達120余項,其中獲一等獎12項,二等獎22項。連續多年被評為江陰市教師專項課題優秀組織學校。先后培養出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科研先進個人、江陰市科研帶頭人等數十名科研型、學術型的教師,學校名特優教師人數占到了全校教師人數的40%左右。2011年本課題獲江蘇省第三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1年12月本課題被評為首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
五年多的研究與實踐,讓我們更加堅信:對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現象的研究,要立足于三年級整體改造之上,才能形成全面而有深度的研究。同時,我們也感到僅通過一輪課題研究,效果還不是太滿意,需要在課題的后研究時代進一步驗證假設、推廣應用中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夏正紅,一個模子不適合所有的學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王秀芳,學習檢測學[M],太原:新華出版社,1996.
[4]成尚榮,教學改革絕不能止于“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批判性思考[J]北京:人民教育,2010(23).
[5]莫景祺,教師如何實施課堂教學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8(11).
[6]丁邦平從“形成性評價”到“學習型評價”課堂評論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8(9).
[7]屠莉婭,以“主體間互動”為焦點的課堂觀察與評價[J],教育科學研究,2007(7).
[8]盧敏玲,李樹英,課堂學習研究——種優化教與學的評估實踐[J],教育科學研究,2007(9).
[9]康廷虎,黎進萍,影響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J],教育科學研究,2007(2).
[10]徐巖,丁朝蓬,建立學業評價標準促進課程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9(12).
[11]楊鴻,朱德全,論教學知識的統整[J],課程·教材·教法,2009(1).
[12]常學勤,有效教學的要義:貼近學情動態生成[J],課程·教材·教法,2009(5).
[13]羅祖兵,從“預成”到“生成”:教學思維方式的必然選擇[J],課程·教材·教法,2008(2).
[14]夏正江,試論隱形化的因材施教[J],課程-教材·教法,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