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坤生 王玨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自2005年成立之時,由于發起的四個國家的貿易規模小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然而在美國宣布加入之后,TPP出現了發展壯大的趨勢,并備受世界關注。2012年6月墨西哥和加拿大正式加入TPP談判,而日本政府更是非常有意加入,如日本加入成功則參與TPP商談的國家將增加到12個,TPP所涵蓋的經濟規模可能將占世界經濟的40%。目前APEC會員加入TPP談判的有十一個國家,其比例已經占到一半以上,此前一度停滯的亞洲地區經濟合作談判開始出現啟動跡象。目前中國沒有被邀請參與TPP的談判,并且筆者認為我國國內一些行業還不具備TPP的一些相關條款的要求,比如紡織業。
一、我國紡織業同TPP參與國之間的紡織品服裝貿易現狀
中國是個紡織品大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一直保持著增長的態勢。本文在分析中按照HS2002編碼對紡織品服裝類產品進行界定,其中紡織原料類對應的是HS50-55章,日用和工用紡織品是HS56-60章,服裝及附件是HS61-63章。圖1是中國對TPP12個參與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額。
從出口額來看,中國對TPP12個參與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額基本呈現逐年增長態勢,除卻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2008年到2009年增長幅度急劇下降甚至為負值外,大多數年份出口增長率都保持在20%。在對具體參與國的出口中,我國對TPP創始的四國紡織品出口的貿易規模是很小的,加起來還不及美國的八分之一,美國、日本分別占據了第一、第二市場,每年出口份額占出口到參與國貿易總額的70%以上。
雖說中國對TPP參與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是逐年增長的,但這種增長是否是因為中國紡織品行業國際競爭力提高所致?且TPP參與國談判正密切進行中,一旦達成具體協議,參與國之間的貿易將劇增,勢必會影響到中國紡織品服裝在12國市場中的競爭力,所以分析中國紡織品服裝對TPP12國的競爭力變化是有現實意義的。
二、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TPP參與國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在眾多測算國際競爭力的指標中,本文選取以下幾個指標來分析我國紡織品服裝在TPP12國市場上的出口競爭力情況。
(一)市場占有率情況
其中,Xcj表示中國j類產品對TPP12國的出口額;Mtj表示TPP12國市場上j類產品的進口總額。
從表1中可看出,中國紡織品服裝在TPP12國市場中的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截至2011年比重達到44.95%之高。其中紡織原料類、日用和公用紡織品的市場占有率增長較大,年均增幅為18.43%和22.01%,而服裝及附件類年均增幅只有9.3%,中國紡織原料類、日用和公用紡織品同TPP12國的貿易日益增多,紡織品服裝總的市場占有率的增大主要由這兩者拉動。以上說明了中國紡織品服裝在市場份額方面存在較強的競爭優勢。
(二)貿易競爭力指數情況
從表2可看出,在2002年至2011年間,中國對TPP12國紡織原料類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均為負值,但逐年接近0,說明這類紡織品同對手國之間逐漸形成了產業內貿易的趨勢。日用和工用類紡織品其指數大于0并逐年增大,這類紡織品在對手國市場存在較強的貿易競爭力。而服裝及附件類紡織品的貿易競爭力最強,數值都超過了0.9,但它在十年間卻毫無增長,近幾年甚至呈下降趨勢。
(三)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從表3可看出,中國對TPP12國紡織品服裝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全部大于1.25,說明相比世界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就增幅而言總體處于下降的趨勢,特別是日用和工用紡織品類,從2002年的5.3降到了2011年的1.83,說明中國在該類產品的比較優勢有所下降;而紡織原料類比較優勢有所增強,說明在與世界水平相比競爭力還是逐年增大的;服裝及附件類指數雖然逐年下降,但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綜合上述三個指標,中國紡織品服裝在TPP12國中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這是由于我國紡織產業的競爭優勢主要在于利用豐富和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樣我國的出口成本遠遠低于世界主要競爭對手,加上2001年中國加入WTO、2005年全球紡織品配額制的取消,這些因素都增加了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導致市場占有率的提高。而從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來看,紡織原料類與對手國相比競爭力較弱,但此類產品產業內貿易趨勢增強,但同世界相比,此類產品的競爭力卻是在增強的,所以在對手國市場上的份額是逐年遞增的;日用和工用紡織品與對手國相比競爭力逐漸增強,這也解釋了市場份額逐年增加的原因,但其同世界水平而言競爭力卻是在減弱;而服裝及附件類與對手國相比競爭力非常強,但其在對手國的市場份額增長非常緩慢,這是由于此類產品競爭力同世界水平相比呈現出疲態,逐年減弱。
從對這三個指標的分析中可看出,我國紡織品服裝產品競爭力增強的部分還是處于產業鏈下游,技術含量低。在以后的國際局勢中特別是TPP最終談判成功后,成員國中有勞動力成本優勢國,如越南,有紡織品原材料大國,如澳大利亞、墨西哥,在同TPP成員國貿易中,我國會逐漸失去這些優勢。
三、TPP將影響我國紡織業出口競爭力的因素分析
(一)TPP參與國之間的貿易聯系加強將降低我國紡織業對外貿易水平
針對TPP成員來說,美國目前是我國紡織品第一出口市場,中國對美國紡織品出口雖然在逐年增加,但同世界相比競爭力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除了近年來中國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美國對中國不斷施加的貿易壁壘壓力等方面的影響外,同時來自對美紡織品出口的越南和墨西哥的激烈競爭也給中國對美市場的出口增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現今TPP正在激烈的談判中,假如談判成功紡織業將最先受到沖擊,TPP達成后成員之間能夠得到進口關稅的減免,現今加入TPP的成員中越南和墨西哥也是美國進口紡織品的重要出口來源,若三國達成協議,中國紡織品出口將受到由TPP關稅減讓方案所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影響,美國毫無疑問會增加對這兩國的進口,從中國進口量會減少。在萬璐(2011)的研究中,采用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對美國加入TPP的經濟效應進行模擬分析,得到這樣一個結論:若美國和日本都加入TPP,同時美、日之間取消關稅壁壘,對中國的影響將是GDP變化-0.31%,出口變化-0.42%,進口變化-0.45%,貿易條件變化-0.2%,貿易平衡變化-3.75億美元,福利變化-7.76億美元。總的來說中國會受到負面沖擊,而具體產品部門中紡織品受的影響較大,總逆差將為2.62億美元。
因此,中國政府應更加積極地謀劃和探討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加緊雙邊貿易談判,更加緊密地牢固雙邊合作關系,以應對沒加入TPP所產生的沖擊。中國已經建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目前就是要加快與日韓兩國的FTA談判,關鍵是與還未加入TPP的韓國建立雙邊關系。如果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能夠建成,外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美國即便主導TPP也很難在經濟上孤立中國。并且俄羅斯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被批準加入世貿組織,其關稅水平將降至7.8%,這將擴大中國在歐洲的紡織品市場,中國應抓住這一機遇同俄羅斯建立互惠互利的戰略伙伴關系。
(二)TPP關于非關稅壁壘的內容將降低我國紡織業出口競爭力
TPP將有力約束非關稅壁壘的使用,并著力降低市場準入門檻。TPP參與國發達國家居多,其對進口紡織品在質量、安全方面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隨著中國紡織品在TPP參與國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提高,給這些國家的紡織服裝產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中國紡織品由于自身質量不高使得出口連連遭受損失。TPP成員國之間將降低這種標準,同時TPP在新興貿易領域例如跨境電子商務、低碳產品貿易等,其中很多也涉及紡織服裝產業,設立了規則保護,這些領域將得到極大的發展,并且貼合當今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對于結構單一的中國紡織業來說,可想而知將失去重要的競爭力。
如此,我國必須要提高紡織品出口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在紡織產品安全性檢測和打擊侵權等方面加強力度,以減少產品召回和知識產權等貿易壁壘,政府或許可以對紡織品征收更嚴格的環境稅,再將這部分的政府收入運用于幫助企業發展技術,提高產品質量。這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必然會更加提高企業的成本,但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最后生存下來的企業必將在今后的國際市場中有著較強的優勢。
(三)更嚴格的原產地規則改變我國紡織業中間品貿易地位
根據TPP內容第4條原產地規則的規定,只有符合原產地規則的產品才是貿易自由化的對象。TPP實行45%的附加價值標準,即享受零關稅優惠的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必須超過其總價額的45%,比東亞各國間FTA規定的40%的附加價值標準更為嚴厲。原產地規則是進口國實施反傾銷反補貼和其他保障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出口貿易的逐年增長,諸多國家針對中國的出口紡織產品提起過多次反傾銷訴訟,若訴訟成立,中國出口紡織品將被征收高額反傾銷稅,使中國的出口貿易遭受極大損失。目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有相當一部分為中間品貿易,特別是向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提供其無法自己生產的紡織品原料。TPP通過原產地規則,卻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垂直分工合作模式。
我國的紡織企業目前還處于低端生產階段,主要以加工為主,因此我國紡織企業更要趨于建立柔性化生產,柔性化生產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過程。現今大批量、品種單一的紡織品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需求,所以需要積極引進先進設備、工藝,用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開發產品品種,調整產品結構。
總的來說,目前TPP各國之間的正式談判才剛剛開始,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 TPP在各方面一時半會兒也達不成最終協議。國際上對于中國是否加入TPP很是關注,大部分認為中國由于如此高標準的貿易自由化方式近期不會加入,而中國應該積極關注TPP談判的動向,中國也許在以后會加入TPP,關鍵是時機問題。我國紡織業對外依存度較大,不管加不加入TPP,必須要壯大自身。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出于長遠的可持續發展來說,紡織產業必須要變革生產方式,才能在今后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立足。
參考文獻:
[1]萬 璐.美國TPP戰略的經濟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擬的分析[J].當代亞太,2011,(4):61-73.
[2]劉昌黎.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發展與困境[J].國際貿易,2011,(1):38-43.
[3]何 力.TPP與中國的經濟一體化法動向和對策[J].政法論叢,2011,(3):26-33.
[4]徐長文. TPP的發展及中國應對之策[J].國際貿易,2011,(3):36-40.
[5]王 潔.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J].當代經濟,2007,(9):10-11.
[6]李大凱.論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及啟示[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7,(3):18-19.
[7]王潔.美國原產地規則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7,(22):31-32.
[8]李秋珍. 中印紡織品出口比較分析[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4):19-21.
[9]劉重力 李慰 陳靜.無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出口競爭優勢研究—基于市場結構和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9,(2):116-129.
[10] 肖 芳.中國對澳大利亞紡織品服裝出口競爭力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